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离高等教育大众化还很远

(2006-05-23 16:12:26)
 我们离高等教育大众化还很远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近日表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在校人数超过2300万,规模居世界第一,而毛入学率也达到21%———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在这种背景下,说“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当然没有问题———大众化教育自然应该主要培养普通劳动者。
    但是如果仅从规模和数量上考虑,我国的任何行业都可以贴上“大众化”的标签,毕竟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说13亿人口不在是什么优势,那么2300万大学生也不值得炫耀。而且从比重来看,大学生在中国劳动力中所占比重虽然在逐年上升,但也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约5%左右,我们的这个比例不仅远逊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就是对比近邻印度也是不如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数量指标,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注:低于15%的精英教育阶段,高于50%为普及化阶段。)但数量指标远不是“大众化”这一概念的全部内涵。马丁·特罗在总结发达国家大众化进程的规律时,就指出量的增进必然要引起质的变化。所谓质的变化,包含了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教育模式多样化,学术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一系列的变化。也就是说,大众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了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不能只顾量的增长而不顾质的变化。
     目前我国通过精英化教育的规模扩张方式实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形式上的大众化,而不是实质性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旨在提高大众自身素质、加强生存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前提,一是敞开式或者半敞开式,低学费、低分数,大众想上就能上,上就能上得起。二是资源社会共享,方式灵活多样。一切有关教育的公共资源全部对社会开放,包括各部门、各国营企业的学校,两年制的社区学院,远距离教学。大众可以在不同学校完成高等教育。三是重单科、轻毕业。大众可以想上就上,想什么时候上就什么时候上,想什么时候停就什么时候停,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业,还可以半工半读、边上班边学习,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再学习一段时间,学习一段时间,再工作一段时间。学习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象日常消费一样,必不可少。
    高等教育观念转变是一场思想的变革,一次社会意识方式的转变,一次文化模式的转型。这要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还要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应该说我们离高等教育大众化还很远。
  迟国维
 北京市建国路93号万达广场《华夏时报》
   1000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