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随笔)泉城广场、芙蓉街与曲水亭街

(2020-08-10 14:12:07)
标签:

文化

在济南历下区,我和母亲去了趟美名曰“联合国国际艺术广场”的泉城广场。听说这一名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

 

要说泉城广场中最令人瞩目的事物,当属于广场中心38米高的蓝色泉标。大概是为了突出它的尊崇地位,所以四周完全是空荡荡的一片,令人感到愕然不已。世人皆知红花虽好,也需要绿叶相伴。设计者让泉标就那么孤苦伶仃的呆在那里,也从未想过其是否会寂寞。


广场东侧的文化长廊历史名人雕塑和浮雕倒也不错,但很容易被没有做过功课而粗心大意的游客忽略。泉城颂石刻、泉城揽胜浮雕等等,也是如此一般。由于是白天,文化长廊西侧的荷花音乐喷泉自然也是毫无作为。

 

大概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我总觉得这里就是个平平淡淡的大广场,远不如航拍照片中那样的气势恢宏。

 

但我突然明白,广场就是广场,不要赋予它太多的意义。

 

沿着泉城广场,我们走向北面的芙蓉街。因为广场位于济南市的中心繁华地带,所以四通八达。距离大明湖、趵突泉和千佛山都不远。

 

当然还有一点,是济南旅游的妙处。济南的著名景点几乎都在历下区,非常集中。所以若是以泉城广场为中心,完全可以尽情游览济南。

 

芙蓉街是济南一条著名的老街,也是小吃街。虽然全长不过500米,但是平日里门庭若市,摩肩擦踵。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此街以藏身街中路西的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芙蓉泉而得名,很有济南的文化特色。

 

拍了张写有蓝色字体“芙蓉街”的牌坊,我和母亲进了这条商业气氛浓厚的街道。一路延伸向前的青石板,很有些古朴的味道。而民居、商铺、公共建筑等表现出泉城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风貌。


芙蓉街的小吃业态非常丰富。什么爆肚、香酥炸鸡、铁板鸭肠、大草原烤肉、岩烧乳酪、洪七公叫花鸡、绝味烤猪蹄、柳州螺蛳粉、齐鲁第一汤、老济南烤肉等等,可谓是琳琅满目,一应俱全。所以说,越是市井之处,越具有人间烟火气。

 

看到这些,我顿生熟悉之感。因为每个城市,总有一条这样的小吃街。我去过帝都的南锣鼓巷、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厦门曾厝垵……

 

有的小吃街,是本地人爱去的地方。但大多数则是,南来北往的游客聚集的场所。其中的优劣,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刘鹗的《老残游记》说济南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应该是没错的。因为他不仅多次到过山东,还在1899年在山东沿黄河一路勘察,直到入海口。于次年三月完成了《三省黄河全图》。他在济南大约生活了三年,对济南的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历下亭、铁公祠等处无不熟悉。所以小说里的场景,都是他的亲身经历。

 

据说芙蓉街在万历时期,这里颇似江南。石林居士曾言“凡井水处,皆歌柳词”。可惜不知道泉水处处的济南,是否也是这样。

 

深藏功与名的芙蓉泉,就在芙蓉街69号的居民院前。这是个块石砌成的长方形的池子。中间立起了一条石桥,北侧是花岗岩的栏围栏。

 

只是芙蓉泉不见气泡,当然也无泉水涌出。池上清风乍起,水面落叶飘荡。若不是里面有游动的鱼儿,简直就是一潭死水。若刘鹗见之,必定是捶胸顿足。

 

还有若是他看到昔日自己写的:“这趵突泉……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均比吊桶还粗。”,再对照如今“文静”的趵突泉,怕是会撕毁文稿吧!因为一切都不同了!

 

 

穿过芙蓉街右转,经过文庙,就是曲水亭街了。站在百花桥上,下面是曲水河。两侧就是文化一条街曲水亭了。

 

曲水亭的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内曰:“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这“流杯池”就是濯缨泉,而曲水河的源头,就是珍珠泉和濯缨泉汇集而成。现在曲水河畔,有条街叫“流杯池子街”。与后宰门街和辘轳把子街相邻。

 

曲水亭街非常文艺,具有清新的风格。周边的咖啡店、照相馆、书店、民艺坊、茶书栈、老街壁画、人物铜雕,无不体现了浓郁的艺术气息。

 

 游览完曲水亭街,可以沿着铺着石板路的西更道街出去。这条长达400米的小巷是古代打更人出没之地,故名。所以走在这里,似乎依稀能看见他们敲着梆子,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西更道街经过舜井街,走动那里的街中能看见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舜井。《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 而这舜井,传说就是舜所打造。

 

井很深,几乎望不见有水的踪迹。井口的粗大锁链,传说是锁蛟之用。只是现在的铁链锈迹斑斑,井口也到处是裂痕。想想历史上舜井名气极大,文人墨客多写诗赞誉。现在沦落至此,令人不胜唏嘘。

 

庐陵欧阳修曾做《舜井歌》曰:“岸有时而为谷,海有时而为田。虞舜已没三千年,耕田浚井虽鄙事,至今遗迹还依然。历山之下有寒泉,向此悲号于旻天。无情草木亦改色,山川惨澹生云烟。一朝垂衣正南面,皋夔稷契来联翩。功名德大被万世,今人过此犹留连。齐州太守政之暇,凿渠开沼流清涟。游车击毂惟恐后,众卉乱发如争先。岂徒邦人知乐此,行人亦为留征轩。”

 

 

可惜旧日舜井边的 “龙虎护法”石碑、供有“圣井龙泉通海渊之神”木牌、舜园、迎祥宫、舜皇庙等,现在早已经杳无影踪了。只余下舜园内的螭首龟背《迎祥宫碑》碑楼,幽幽诉说着古街的兴衰。



禁止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