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毕淑敏谈死亡

(2012-11-30 17:25:49)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书林折枝

毕淑敏谈死亡

毕淑敏说,人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

“因为人的生存就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无论你有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奇异的幻想;无论人类怎样通过神话,甚至现代的克隆技术去追求不死,人的生命终究有一个限度。当我们思索这个向着死亡的存在时,便会感到与生俱来的焦灼和恐惧。不论你是年轻还是年老,每活一天,就是向死亡逼近一天。我们要面对这个现实,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存在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毕淑敏说:“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好死不如赖着活’,我不喜欢这句话。我觉得中国人太讲究生存的数量,而不在乎生存的质量。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和高度。尊严地活着和尊严地死去是一个人整体价值不可分割的部分。”

    毕淑敏说,台湾学者杨国枢1994年在大学首开死亡学课程,他想可能没人来听,所以贴出海报说有100人就开课,没想到来了300人。为什么现代人对死亡越来越关注?杨国枢总结了四点原因:一是人类永远对死亡充满了好奇;二是现代人的苦闷;三是现代社会压力太大;四是许多人探索死亡是为了探索生命的意义。

    生命不因外在而宝贵

    人生有何意义?这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人生本没有意义,”毕淑敏的回答赢来大家的一片掌声。但掌声过后,毕淑敏的话又让大家陷入思索当中:“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

       让死亡回归家庭

    当话题从如何“生”转向怎样看待“死”时,毕淑敏说:“死亡是什么?死亡是一个自然现象,就像现在是秋天,会看到黄色的树叶飘然落地。在前工业社会,我们能看到老人在家里死去,死亡是整个生活结构的一部分。但现在死亡都到哪里去了呢?死亡都被送到医院里去了,临终的人身上插满了管子。这是一种工业化的死亡。我去美国访问一些研究死亡的机构和临终关怀医院,他们正发起一个运动,让死亡回归家庭。让一个人在他非常熟悉的环境中安然地、有尊严地结束他的生命,周围的亲人也用安祥的态度来接纳这个过程,我觉得这是对生命整个过程的一个呵护。”

    毕淑敏并不想美化死亡,她说:“死亡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恐惧?除了它会让我们有不洁的联想等生理上的因素外,最核心的恐惧就是丧失。其实,人生有许多丧失,比如失恋,失去友谊,这些都是小的、局部的丧失,死亡就是最后一次丧失。只有直面死亡,你才会有勇气面对人生当中的一个个坎坷和丧失。”

    毕淑敏说:“死亡将导致我们的毁灭,但对死亡的察觉,又能拯救我们。追寻生命意义的价值感和目的,是人类最显著的特性。能够存在于孤独、并且必须面对死亡的世界上,才是我们最真实的挑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毕淑敏谈幸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