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强先生那浓浓的“太原情结”

(2012-07-17 18:07:56)
标签:

文化

生活

历史

情感

娱乐

分类: 虚幻的真实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20630/23/5494803952866102859.jpg

上图:后排为陈布达、陈佩斯

 

2012626,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著名演员陈强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消息传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方面,陈强老师是我十分喜爱的电影大师,他主演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魔术师的奇遇》、《瞧这一家子》家喻户晓、有口皆碑,先生曾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是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另一方面,因为陈强先生基本算是太原人,太原人一直把他当作家乡的骄傲,就连前些年陈佩斯来太原演出喜剧《阳台》,都受到家乡人的热烈追捧,让佩斯特别感动。

陈强先生一九一八年生于河北省宁晋县徐家河。上世纪初,宁晋不宁静,十年九涝,灾难频仍,老百姓流离失所。陈强父母为了生计,一家人无奈逃难到了山西太原。据陈强先生回忆,当时,父亲挑着两个箩筐,一个装着全家仅存的可怜的家当,一个就挑了少不更事的陈强,凄风苦雨,餐风露宿,日子十分艰辛。

到了太原,几经辗转,在朋友与乡亲的帮助下,陈强一家住在了东米市街。所谓米市,街上的店铺大多是粮油店,住着的都是小商小贩与贫民阶层。少年时代,陈强一边捡破烂、捡煤核儿、做短工帮助家用,一边勤奋读书。“九·一八”事变后,陈强正在中学读书,很有艺术天分的他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参加了救亡戏剧演出活动,受了老师与同学的认可。初出茅庐的他先后在并州中学青年剧社和太原新生剧院演出了《夜光杯》、《汉奸的子孙》、《塞外狂涛》、《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战戏剧,极大地鼓舞了太原人民抗战的热情与信心,陈强先生的表演功底也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七七事变”后,陈强投身革命队伍,在晋西北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搞战地宣传。一九三八年四月,陈强受组织派遣,到延安鲁艺学习,从此走上了专业艺术道路,一直活跃在战地与解放区,为老百姓与战士演出。1945年,陈强在大型歌剧《白毛女》中扮演恶霸地主黄世仁,凭着精湛的表演功力与对人物深刻的理解与入骨三分的把握,把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霸演绎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该剧在中共“七大”会议上为中央领导和与会代表首演后,陈强与剧团的战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西,回到了太原,在太原与晋中一带辗转演出一百多场,受到了山西军民的好评。陈强作为表演艺术家的地位也由此开始奠定。

陈强从1938年离开太原外出学艺、演出,父母则留在了太原。解放后,陈强的大儿子出生,陈强进了北京,由于演出任务繁重,经常不在家,儿子便交给了在太原的父母抚养。大儿子名叫陈布达,名字的由来是一次陈强随中国青年艺术代表团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访问演出,恰好儿子出生,陈强想,不如就把儿子叫作“布达”,如果再有了孩子,就叫作“佩斯”。三年后,二儿子果然出生了,他就是我们喜闻乐见的著名喜剧演员陈佩斯。

陈强夫妇在北京工作生活,儿子陈布达在太原跟着爷爷奶奶成长。时间长了,作父母的就有歉疚,作儿子的也与父母生分起来。当然,这是后话了。

我们先把时间拉后到1993年,了解一下陈强先生阔别太原几十年后故地重游的情形。

1993年年底,太原的电信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固定电话用户达到了几十万户,原先六位的号码就不够用了,必须升至七位。电话号码升位,是电信发展史上的大事,为了扩大宣传影响,太原市电信局与山西电视台商定在《五彩缤纷》栏目中办一次直播的文艺晚会,邀请的著名演员中就包括了山西籍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强、赵子岳。

那一年,陈老七十四岁,赵老八十三岁,都是德高望重的表演艺术家。一听说回太原演出,二位老人都十分高兴,欣然允诺。那一天,二位老人坐了一晚上的火车抵达太原,住进了位于后铁匠巷的电信宾馆。因为二老毕竟年事已高,接待方很体贴地安排二老上午好好休息,下午再安排工作。但是,入住宾馆稍微休息后,陈强老先生就按捺不住归乡后的好奇与兴奋,一个人悄然上街上蹓跶去了。

陈强先生原先所住的东米市街,距后铁匠巷仅仅三四百米的路程。虽然几十年沧桑变迁,太原已不复当年的模样,但是陈强先生依稀还记得东米市街的大概方位。三转两转,陈强先生还真的转到了东米市街,只是路比过去宽多了,原先的住房大都已经拆迁,清一色的粮油铺也都变成了各色商铺与饭店。陈强先生试图努力找回当年的情形与记忆,可面对物非人也非情形,也只能是满腹惆怅与失落了。

陈先生左顾右盼,有细心的人已经认出了他的模样,凑上前来热情地与他打招呼,浓浓的太原话,殷殷的故乡情,让陈强先生感到十分温暖与慰藉。许多人争着与他说话、合影,渐渐围上来的人越来越多,弄得一向以观众为天的老先生一时无法脱身。

这边陈老先生在街上闲逛,那边酒店里接待人员却急出了一身汗。陈先生出门没有与任何人打招呼,谁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眼看已经中午12点多,太原电信局的领导已经到了酒店,要陪二位艺术家吃饭,可硬是不知道去哪里找人。就在大家心急如焚之时,陈老先生才不紧不慢地回来了,坐在酒桌上一聊,大家才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老先生逛完了米市街,却迷了路,几经打问,才有好心人把他送了回来,让人好是担心。

下午无事,大概交流了一下晚上上节目的事,主办方便领着二老到太原城区转一转,走一走。当经过繁华的钟楼街与柳巷商业街时,二老感慨太原老城的保护工作还是不错的,既留下了老街的风貌,也顺应了城市的发展。那时食品一条街刚刚建好,古色古香、人来熙往,给二老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陈老说:“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喝一碗清和元的头脑(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发明的一种滋补汤,又名八珍汤)。”一旁的赵老打趣道:“拉倒吧,你家那时候穷的,靠捡烂炭(煤核儿)讨生活,哪能喝得起头脑!”二老风趣的对话让陪同人员忍俊不禁。

晚上节目直播时,二老早早到了现场,做着准备工作,态度十分认真。赵子岳先生年龄大了,有几处台词记不清,陈强先生就不时在一旁提醒,引得观众开怀大笑。

当时,陪同陈强先生的是我的朋友大赵。在与大赵闲聊中,陈强先生得知大赵的女儿刚刚七岁,就问是自己带还是老人带,大赵说是姥姥帮我们带,陈老又问是分开生活还是在一起?大赵说是在一起。陈老说那好,那好!接着就讲起了他两个儿子的情况。

1950年,刚刚解放,陈强夫妇在北京工作与生活。生大儿子陈布达时,因为事业忙碌顾不上带孩子,就把儿子送到了太原让爷爷奶奶来带,而1954年生了小儿子陈佩斯后,则留在北京由他们二人抚养。几年后,各方面安顿好了,才把大儿子接回到身边共同生活。这段看似平淡的经历,却给陈老后半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陈老先生说,把大儿子接回来后,就觉察出父子间有了难以弥补的距离,于是他在后来的数十年里给大儿子用钱、用物质、用感情来弥补,但毕竟感觉不大自然。有一次两个儿子回来看他,小儿子佩斯与他搂着脖子亲热,大儿子却面无表情地倚着门框冷眼看着这一幕。这一细节让陈老无限伤感。他说,如果再给他个机会,即使再忙再累,他也要自己带自己的子女。

第二天,陈老先生就要离开太原了,大赵把二位艺术家送上了火车。寒暄一阵后,火车快开了,车厢的广播催促送行的人下车。大赵走出几步后,听到陈老在后面喊他,他赶紧返回去,以为陈老忘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只见陈老庄重又恳切地说:“我说的事情你记住了没有?”大赵不解:“哪件事?”陈老语重心长地说:“娃娃一定要自己带啊!”听到这里,大赵的泪水落了下来。

这就是一位表演艺术家的人间情怀,他与我们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他自己的心痛,不愿意再在别人的身上重演,即使是萍水相逢的人。

陈老就是这样一位有情有义、古道热肠、生活化、平民化的艺术大师。难怪他在扮演喜剧角色时,十分强调从生活、从人物性格和戏剧的矛盾冲突中捕捉喜剧因素,反对人为地制造噱头和无节制的表演。他把自己表演喜剧的经验概括为十六个字:“逗而不厌、闹而不乱、笑而不俗、趣味由衷”。

其实,陈老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百姓的一生,因此他古道热肠、朴实无华,时时把百姓装在心中。他说:“劳动人民劳动了一天,应该让他们乐一乐,笑一笑,在笑声中使人们受到教育,这就是我的最高愿望。”

陈老,太原人民想念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