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平凹:陈仓把故乡在脊背上背着到处跑

(2016-01-13 16:12:55)

陈仓把故乡在脊背上背着到处跑

(刊于《华西都市报》20151011日)

 

贾平凹

 贾平凹:陈仓把故乡在脊背上背着到处跑

贾平凹在陈仓进城系列小说研讨会上发言。

 

陈仓刮起文坛一股清新的风 

商洛有一批诗人,在陕西乃至全国,那是非常有名的,都有他的地位的,都有很高的价值的。当然,陈仓就是其中一个。我一直希望商洛诗歌群体能更加受到关注,这里走出和拥有着大量有才华的诗人。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开一次商洛诗歌现象研讨会。  

陈仓这次之所以引起全国性的关注,在广大的社会上暴起雷鸣,主要是进城系列的这套书。进城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他抓住了这个特点。他是以诗人的笔法,诗意地写作这一系列作品的。之所以大家觉得写的好,恐怕还有一个原因,那些读者没有读过他以前的诗。所以说,如果读过他以前的诗,知道他这个人的全部背景,我觉得大家对他的诗,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当然,他的文章、小说写得相当棒,但是他的诗也非常优秀。我觉得,他本质上还是一个诗人。而且我愿意以后读他更多的诗,因为他的诗让我记住了他有两个墓碑,这话作为一个诗人,能写出这样的诗那也就足够了,相当了不起了。  

进城系列这几本小说,我拿到后,确实看了,看后特别兴奋。我觉得,陈仓是很有才华的,可以说,陈仓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而且他的小说,有一种清新。这样一种清新,在文坛上刮起的风,就是真正像咱老家的山风,你说硬它也硬,说柔它也柔,反正是多种气味、多种味道都在里边。读他的作品,读任何一个人的作品,看这个人能不能有出息,首先是看一种气息。因为文章散发出一种气息。有些人的文章散发的是俗气,有些人写的小气,他就是再写,写了一辈子都逃不出壳壳子。而陈仓的作品,俗气、小气当然都无,没有这些东西。

 

陈仓这样的作家是有风云的 

所以我说,啥叫脱颖而出?就在那一片子,他忽地冒出来了,冒出了他这一种气息。我觉得,他将来还是起风云的人物。而且一般作家写作品,一个方面是有苦难,另一个方面是用生命来写,仅仅从这两个方面讲,我觉得陈仓都已具备。他到处流浪,到处漂泊。虽然他是以文化人的身份去流浪、漂泊,一无所境,但是总的来说,他以这种形式来体现这个社会,体现他的苦难,来了解这个社会,来了解他这一种很苦的生命,这一点他已具备。另外,在写作上,大家刚才都讲了,他是多么用功,多么刻苦。从形式来讲,他是用生命写作的,而且在写作体裁上,他确实是用生命和灵魂来下注笔头的,这样的作家肯定是有风云的,潜力巨大的,可以说前途是远大的。 

贾平凹:陈仓把故乡在脊背上背着到处跑

 

人把故乡在脊背上背着到处跑 

他的系列书,我觉得对大的转型社会、城乡差距,是对照着双方来写的,两个方面都写得很真。而且渲染的也特别好,而且这个语言也明快,也特别老到。因为进城这个话题,对于城乡的差别,其实中国文坛上,几十年来不停地在写。可以说,进城是这个时代的,也是广大农民的,也是他陈仓的。 

他确实是回不去的。一是远,一个家在那边,从形式上、身体上是这样的,从灵魂上说更痛苦。所以说,这个年代、这个时代,人都是把故乡在脊背上背着到处跑;所以说,他这个乡愁是最沉重的话题。 

但是,在目前这个大时代,有这样一个特点,农民大量地进城,他写出的不仅仅是以文化人身份的故乡,而是以农民的身份怎样进城。这样来写这种东西,它基本上是这个时代的东西。故乡过去人都能看,说故乡每一个人心里都流血。当然,在中国目前的状况下,这一特定的时代下,起码要牺牲农民一到两代,最少两代,或者三代人的利益。三代以后,这一种进城现象,或者回乡灵魂、灵魂回乡的东西,才可能慢慢消亡。但是,既然生活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文化人,作为一个记者,陈仓了解社会体味更丰富,对这方面的体验更深,他有责任有担当写这个话题。 

所以对这一套系列书,我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陈仓是以诗人的笔调在写小说 

如果说这一套书,他得益于写诗,有时也受制于写诗,因为作家尤其诗人他特别敏感,对灵魂方面的东西特别敏感。他这些书中,我看了,有几部类型化的表达方式,不一定刻意地要什么进城,这容易导致写法上系列化。当然也有些不一样,比如《影子进城》,我很喜欢这部书。例如《父亲进城》、《女儿进城》,有些类型化,主要是一个相近的写塔尔坪,一个大量写上海的一些景点,第一次读特别新鲜,几部都是这样的话,就有些阅读上的问题。 

大家欣赏他的作品,就是以诗人的特质,或者说以诗意的笔法,来写这个严重的沉重的话题。这个沉重的话题,大家从不同的各个方面来写,但他写的却让大家眼前一亮,尤其是他的小标题,实际上都是诗句。后来,我就琢磨他这一套书,这一套书是怎样产生的,一个方面他离开故土,来到中国最繁华的地方,这在心灵上、精神上、灵魂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别,他抓住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的这一特点。再一个是诗人的角度,那一种语言,那一种味道、诗人的笔调来写小说,这也许是为什么外边有人把他的散文当小说,或许外边的人比商洛人更敏感,对乡情的东西更敏感。 

后来,我就想,他这些东西是从他经历上,从他生命的背景上,从他的灵魂上产生的感觉。这一种体裁从产生,之后落到笔下,实际上是诗意、诗句触发了他。他是从诗句、诗意来写的。这样的话,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对于城市生活的那种苦涩,那种苍茫,或者回归,角度是特别地深厚,而且整个故事是清晰的。 

 

要在整个故事上体现一种诗意 

我就觉得以后要写应该注意几点。因为现在做到了一点,他起码不是写的弃世之作,他写的是这个时代的,是写他生命的,是真诚地写作。以后,在一句话上可以以诗来想,一个情节上是可以以诗来写,现在更多的是在诗句上下功夫。在某一个情节上,整个故事上体现一种诗意,在境界上是诗的东西,那样写会更好。不是现在受一句诗的启发,然后升华,或者酝酿,或者组成,或者生发,而产生一部小说。他的小标题肯定是诗,他每一部作品后的《创作谈》完全都是诗。不管你作品写实,有时越是虚的地方越要写实,越是写实的东西越要象征,那样作品才能写的既厚还又灵动,既是实东西又是诗的东西。 

 

陈仓可成为文坛倚重的一根柱子 

总的来说,这套小说是从一个诗的想象力中来的,从生活中的体会中来的,把那个写实更重要。我说不清,毕竟咱不是个评论家,只能是从写作角度来谈。再一个,我不知道一个诗人的思维,诗是怎样产生的,我一直在琢磨,诗人为什么把它写成这个样子。当然,这诗的东西,包括文学上的,它不是概念的东西,它也不是理性的,但他脱离不了理性,绝不是概念的东西,所以任何作品不能从概念上产生,可以象征些东西,引导些东西,但想象上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实在的东西,只有写实,写细,写密,然后你的诗才能产生,整个故事才具有象征意义,才能升华起来。 

总的来说,我觉得陈仓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前景远大的一个人,可以说,拿目前陕西,据我了解的,年青的一代中,绝对是突出的,我觉得也是寄希望特别大的。陈仓虽然人在上海,作品在上海,也是由上海推荐去北京进修的,但毕竟还是咱们陕西的,以前与陕西作协联系不多,以后陈仓要多与陕西这边联系,不管认同不认同,陕西是要好好对待的,希望以后能成为陕西文坛可以倚重的一根柱子 

201588 

于西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