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上海》在上海书展受关注,更显诗歌的亘古美
标签:
杂谈 |
编者按:2010年上海书展开幕了,上海市展览馆又将成为书的海洋。今天中午,遵照南大出版社的意思,我替陈仓先生送几十本《诗上海》进去展示。书展前,南大出版社方面的朋友说,《诗上海》是他们出版社推出的最有品味的图书之一,准备拿去参与图书评奖,而且要在上海书展上进行推广,当时有几个方案:一是签名售书,但是怕冷场,又不想找托,于是做罢了;二是制作一个大型的展板,但是考虑到成本,而且太占地方,也放弃了。后来,就选定了最为简单的一种方式,直接在台子上摆几本书,也算是参与过了。
早上送完书,等工作人员放上展台,就站在旁边静观。不想,立即就有两位时尚的年轻人,走上去翻看了半天,而且两个人交流了好长时间。虽然最后没有买,但是看到诗歌类图书依然有人关注,也就踏实了许多。接下来,又去其他展馆看了看,让人十分吃惊。有位官场小说作家大木的《市委书记》新书发布会正在举行。心想这类走市场的图书,应该受到许多热捧的,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只见一幅巨大的宣传幕墙下边,只有大木一个人孤独地坐着,面对麦克风用苏北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在讲着什么,大意是讲自己的创作经历。再看台下,则希希拉拉地坐着几个人,没有一个人在认真地听,而是借机坐在这里休息一下罢了。大木先生的声音被淹没了,他干脆也不抬头,低头照本宣科。
出入对陈仓这样的文人的同病相怜,我坐下来神情严肃地听了一段,发现大木同志根本不在乎,所以我也就大大咧咧地走人了,在背后留下一片清冷。
这不仅让人反思:写诗可能不合时宜,会一时遭到冷遇,但是正因为如此,诗歌作品才能经受得住时间更久的检阅。比如一块优秀的石头,在岁月的长河里,时间不会漠视它的存在,更不会擦去它亘古的美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