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黄河gb2312楷体留守渴望 |
分类: 教育时评 |
文/柴安成(一叶根须)
近日,河南一名初一女生作文《我爸爸就是一只熊猫》在网上遭到火热的点击和转发。在河南美术馆举办的“公益爱心艺术拍卖展览”中,这篇千余字的作文被前瑞士驻华大使、国际收藏家乌里·希克(Uli Sigg)相中,他出资10万元拍下这篇文章。据悉,这次展会的所有拍卖所得,都将用于建造一座在黄河边的孤老院。(http://edu.sina.com.cn/zhongkao/2010-12-03/0851277261.shtml)
一份初中生的作文能够拍卖出如此高价,我想就连那些作家富豪们也是瞠目结舌的。即使作为拍下作品的希克先生也不是钱烧得慌的,成为冤大头。“他特别认真地听着翻译,在玻璃柜前看了整整半个小时。”如是看来,这份文字也笔必定打劫了他,按时下最时髦的说法,定是触到了他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作品内容很简单,只是一名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对家庭的一种温暖的渴望。可对于这名女生来说,这种渴望太过珍贵和难得,甚至变成了一种奢侈。正如这次拍卖的目的,“这次展会的所有拍卖所得,都将用于建造一座在黄河边的孤老院”,孤独成了一个渴望家庭温暖的女生最恐惧的事情。一个女生的梦想也是天下那太多留守孩子的最大期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出现了一个新兴名词“留守孩”。一个名词的诞生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生存方式的变革,它的诞生也是多么地让人心中颇生酸楚。这种酸楚里,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太多地背井离乡的无奈。父母的远离留下了“留守孩”,在那一个个孤独的村庄,一个个形只影单的背影。不是有时下的一种说法吗?如今的农村是“6199部队”,老人和儿童成了广袤大地的主人,祖孙的相守,隔代的鸿沟,往往是相对无语,静静的村庄就更显落寞了。
亲情缺失的教育也是作为笔者经常遇到的难题。如今的留守孩缺少父母的关爱,自私、自负、偏执、不诚实渐渐成了这一代的性格的共性。在隔代的祖孙教育中,又有太多的偏袒和欺骗,纵容和娇惯让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最大阻力。而作为或是追求美好生活或是迫于无奈的父母长年奔波在外,对于子女的关怀也只能是那电话里的再三叮嘱或是尽量满足各种物质需求,以弥补内心的疚愧。而恰恰是这种弥补,又让渴望的温暖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生活也许有太多的无奈,而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温暖其实很简单,或许只是父母就在自己的身边,或许是一家三口能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饭、一起散步,当遇到快乐时能第一时间与父母分享,当悲伤时,父母的怀抱是最宁静停泊的港湾。而作为父母,为了这些渴望中的温暖,又是怎样地强忍眼泪在世间兜兜转转,生活的幸福和挫折正如黑白的两种颜色。人活不易,而生活让我们本很简单的享受变成了一种奢侈的要求,难道社会的发展就一定要以那一双双眼睛关于温暖的渴望为代价吗?
风中的留守,我们不应该让它成为一道风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