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施勋绘图的工匠精神和“心语作者群”戮力相助精神-结束篇(yi)

标签:
崇明心语文化崇明浜镇老街示意图施勋历史 |
分类: 崇明记事 |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二十二)
(赞美施勋绘图的工匠精神和“心语作者群”戮力相助精神-结束篇)
我本着慎终如始的精神,在“三剑客”绘制浜镇老街示意图工程期间,担当扛木料运沙石的义工。当他们胜利完工后,我又志愿留下,整理上述工程留下的未竟杂事。又因施勋绘图工程圆满完工后,因病溘然离世,不再有第二稿。我本着,让人们认识浜镇文化史上这一伟大工程,撰文作些介绍我所知道的情况,让人们认识施勋对乡土文化的忘我地不遗余力地挖掘和执着的追求,以及“心语作者群”成员访老人、查族谱、翻旧时报刊与权威镇志、帮助拍摄实景等倾力倾心倾囊相助的感人事迹。原先不熟悉浜镇,只被浜镇残破的余韵所感动的施勋,在“心语作者群”里如虎添翼,实现了他抢救性地绘制崇明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的浜镇老街示意图的宏愿,再现了古镇旧时繁华风貌,展现了民间力量在乡土文化史上的救赎。
我原先计划写四篇,深入其中后,深睡在脑中的记忆,不断被施勋绘制的浜镇老街示意图激活,冒出新问题,寻找新答案,获得新认知,姑妄续写拙作,比原计划翻了好几倍。心想,看老人唠叨的文章,不同于面对面的听,不喜欢的话,一划而过。这种生在浜镇,喝浜镇河水长大,经历过儿时到湾港海滩上放过牛,一个夏天髓父乘坐租来的木船到长江内一个无人,潮来没水下,潮退露江中的沙洲上割过喂牛的丝草。晚上如睡在摇床般的船上,望着天上闪闪的星星,吹佛着阵阵的海风,诗情般的画意,却被一种不知名的密密麻麻的小飞虫叮咬得睡不好觉。还见证过浜镇部分兴衰史的老人的啰嗦,已越来越少了,不看,真的很快再无了。我不留下,有这样经历的老人还有多少?后人无法编造老人的见识,但他们知识面广,学历高,驾驭文字的能力强,弥补老人的书写上的不足者越来越多。文史性的文章,说它好写,它怕错不怕粗,只要写出真实,就行;说它不好写,弄清它的真实,很费劲。我寻找童忆中的物件,诸如农耕经济中,车纺纱的木锭子的车床,它的主人,早市时,就在我家门前设摊。收摊后,车床就放置在我家,但我记不清:车木锭子,用手,还是用脚?直至2020年4月5日“心语”群友,崇明著名的收藏家高风洲得知后,给我发实物图片和视频,为此我还称他为“一图之师”。又如浜镇茶馆店烧开水的炉灶,有次见到崇明一日游的项目中有参观“崇明的向化灶文化博物馆”,我也报名了。到了那边,只见收藏了全国各地的炉灶,就是找不到我童忆中浜镇茶馆店烧开水的炉灶,直至2020年7月24日,才在华西都市报2017年3月2日发表的《老照片揭秘老成都: 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报道中,看到了相似的照片:”正在烧水的老虎灶“,由记者谭曦摄于金堂县赵镇。找它近十来,才纠正了记忆中的误差。
自2023年11月开始撰写了本系列文稿,16日“心语”开始推送发表,至2025年6月,历经一年半完稿。九十年前,我出生在浜镇,九十年后,我撰写浜镇,用键盘丈量时光,将记忆里的烟火与变迁用键盘敲打出永恒。文章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作为“义工”,我用心用情撰写了,我努力了。
本文因是最后一篇,我考虑研究者,一般都期望素材多一点,便于筛洗和考证。对一般读者,也许觉得冗长,敬请忽悠。我在本篇中作些简要的回顾:微信“心语作者群”是个什么样的群?它在施勋绘图和我撰写本篇文章中的作用;今年“DEEPSEEK”(深度求索)横空出世,我用它查询史料,收获满满。用它分析本系列文章,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能提高和改进自己的写作。它的分析也让我们了解我们创建的“心语”在网络世界中的反映。我还有亲历,“心语”已成一张名片,它不断地自我研讨提高,让我慢慢道来。
一、微信“心语作者群”是个什么样的群?
崇明微信“心语作者群”(或称“心语文化”、“心语”),由一位中年创业的微小企业家陆安心所创。因拙作《崇明浜镇忆旧》(下简称《浜镇忆旧》)为谋,与他在新浪博客相遇、相识,故他的创建的经历略知一二,这是一个“传承乡土文化,传播魅力崇明。私媒体,心语,随笔,思想者的殿堂。”(见下图“心语”图标及自我介绍)
1、创建初期试水
陆安心于2010年10月5日在新浪网注册、建博客,2013年11月2日,使用网名“东海瀛洲”转发拙作,一天就转发完《浜镇忆旧》;2014年 10月20日,改用网名“桃之夭夭”,继续在一天内转发十七篇《浜镇忆旧》。当时我与他不相识,如此热情转发,估计遇到了老乡(后改用实名:“陆安心-上海的博客”)。现推断他的上述举动,是创建“心语文化”的热身试探,实践他传承乡土文化,传播魅力崇明。创建心语,随笔,思想者的殿堂的宏图。
2015年1月9日14时45分陆安心在“百度”网址上的账号,首次使用的“心语文化”名称和“心语”图标。初期,陆安心在那里为百度撰写一些,诸如“柏谦”、“上海双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词条,至2018年9月4日2时56分开始发送“心语”文章,第一篇为茅伟东的《走在浜镇老街》,从文章内一幅插图,有“今日头条/闲话春秋”的水印,可看出,该文已在“今日头条”网站上发送,然后到“百度”网站上再推送。因我在百度上订阅“心语”,故才了解此情况。
转发《浜镇忆旧》,近两年后,即2016年9月7日正式建立“心语”微信公众号,再次转发《浜镇忆旧》系列文章。发送前精心撰写了史诗般的引言,即“写在前面”,分析昨天读者的反映以及本篇的内容,似当前流行的AI导读(见下图左),至28日,十七篇转发完。每篇都标识“心语”两字,一直延续至今。
上图:“写在前面”选录。
他一转发,形成了浜镇,或崇明人看浜镇人写浜镇故事的小热潮。我在浏览陆安心的转发拙作过程中,发现崇明好多网站,跟着再转发,诸如“爱微帮”网、“微儿网”。还看到一些乱码文字,诸如“四年夜名镇”的“汗青文化”,我破译为:“四大名镇”的“乡土文化”,还有一些句子,诸如“本身小我”、“颁发评论”、“今朝弗成能”、“我的心境照样如许”、“我这小我不善于外交和言谈”、“平凡不年夜看微博”等等,明显不同于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是否属于“网络语言”,不清楚。
上面所述“心语”转发中使用的图标(现已被停用),很花俏。文字,也少了“传承乡土文化,传播魅力崇明”两句,剩下的文字,为:“私媒体,心语,随笔,思想者的殿堂。”
另外看到崇明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微信,发表了《还有谁也拥有这样的堡镇忆旧?》的文章,感到题目面熟。还发现该网页的右上角上显示“我的订阅
陆lwb666
退出
2021年11月6日,瀛洲在线的隐士谈栏目,一位名叫
陆安心在上述采访中的回答,与我的观察记录相一致,也是“心语作者群”群史的一段佳话。我第一次与陆安心见面,那是2019年的事了。2019年6月1日,组织者选这个日子,虽无意,却是我第一次与乡友相聚,听乡音交流,自己会听,却不会讲崇明话,恰似“老小孩”过儿童节。与陆安心在网上天天见,网下却不相识。我后到,便问在座的:“谁是陆安心?”大家笑着指指一位中年人。我握着他的手,对他说,由于你的热心,现在浜镇的乡土文化,达到了一个历史上的新高度,普及到了一个新层面,很不容易啊!还说句笑话:“像您这样热心传播乡土文化,浜镇也是百年才出一个啊!”
我又说,搞这种早已衰落的,崇明虽有名,跳出崇明或江苏(崇明人说,启东,过去是崇明的。江苏人说,崇明,过去是江苏的,讲来讲去,原来都是一家人),是无人问津的乡野小镇的乡土文化,既无利可图,也无名可得,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一个仍在艰辛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全凭一颗爱乡的赤诚之心!
他答:“全凭自己的爱好,我就是爱好文化!”
2、历经八年的磨练后的现况
(1)“心语作者群”成员增多
初期只有16位,自喻为“赤脚作家”,现已发展至67位(2025年6月5日数据),有名份的作家好几位,2020年1019晚上群响起了热烈祝贺施跃鸣、陈新涛、施永培成功当选崇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以及刘锦涛当选崇明区作协主席团顾问的信息后,群友施炳刚说:“结棍个,三个区作协副主席和一个主席团顾问都在我们心语群内!”
(2)”心语“编委会增强
陆安心现已吸纳了两位热爱乡土文化,热心公益,政策性强,且具有审稿编辑能力者组成了三人编委会,主编:陆安心;副主编:施炳刚;视觉:沈逸雯,文章增加了听觉功能。只要在文章上点击耳机图形的符号,该文便用语音播报。
这些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务编辑,他们也有其它的业余爱好,真的很不容易。他们长年累月、连篇累牍地审稿和我们的阅读,完全是两码事,他们不能粗读、快读、空余时读,必须及时读、细读、研读,才能把关和按时推送,是编辑的担当和责任心所致!我也想,他们都已成家,必有家务,一定得到了家属的大力支持,不然,他们能专心做义务编辑吗?下为“心语”发表的文后公布的编委会组成,以示责任。
(3)”心语“推送网址增添
“心语文化”的推送发表文章的网址不断增添,除腾讯外,还有今日头条、百度、网易、搜孤和人民日报APP客户单等。
2022年8月8日我在“360个人图书馆”上看到后台给我一个通知,称我的《浜镇忆旧》,于8月6日被馆友(网名为”88704473“)转藏10 次,并转发(见下图左一、左二)。
2025年6月10日又看到上述网站,也出现了“心语文化”标识,馆名为“心语文化”,头像为“心语”图标,这是继2019年6月1日陆安心在“今日头条”网址上的账号由“闲话春秋”,改名为“心语文化”,至此,自百度2015年使用“心语文化”后,历经十年,陆安心注册的网站,大多改用了“心语文化”,可见其不断拓展该文化的网络空间,积极推广崇明乡土文化。
(4)“心语”发表的原创文章已接近两千
2025年6月14日,已推送原创文章1755篇,不包括群内交流其它一些文章和书画等作品。
(5)“心语”的崇明民俗文章最受读者喜爱
“心语”公众号于2025年4月11日发表顾士云的《崇明旧俗-结骨头》,阅读量统计表,好似掉在油锅里爆表,一下子过万,6月4日我看到该文的阅读量,已超过三万,达3.2万,创造了“心语“的最高阅读量。因乡音相同,乡俗相似,体现了吴语系人群对此类文章的喜爱。
(6)“心语”已成一张名片,找“心语”人,找陆安心帮忙。
2023年7月17日一位住在上海嘉善路的居民,热心收集嘉善路的相关信息,他在网上看到我撰写的企业文化实践文稿中,有嘉善路的信息,很感兴趣,因博客功能已被关闭,无法与我直接联系,结果他通过“心语”,找陆安心帮助与我联系,可见“心语”已成一张名片。(见下图)
(7)“心语”作者群的2020年的“高老庄聚会”,时隔五年,依旧有人关注。
微信“心语作者群”2020年崇明高老庄聚会”,会上黄汉亮发表了题为《感谢》的讲话,述说了他在“心语”群内的创作经历,“路来,必有贵相助,感恩之不能忘。”我的博文有此记录(微信'心语作者群’2020年崇明高老庄聚会”拾趣_陆文彬_新浪博客)。
2025年5月25日发现,上述黄汉亮的发言,被网名“入围选手”收录,并改用《崇明文化的传承与心语作者群的未来之路》为题发表(崇明文化的传承与心语作者群的未来之路),文前由AI生成的导读,可见其十分关注崇明的“心语文化”。
我查找了该网站的信息,它未作任何介绍,不像一些征文的“入围”。该“入围选手”收录与发表的文章的内容广泛,诸如:《心脏射血分数:健康评估与超声科支持 》、《李白与杜甫初会时间与诗作的深层解读 》、《玉部汉字的深入解析与文化内涵》等,故判断是个人收录文章的网站,时隔五年了,竟依旧有人关注,可见“心语”的影响。
他使用《崇明文化的传承与心语作者群的未来之路》的题目,值得我们关注,再过两年,就是“心语作者群”建立十周年了。我们这些热爱乡土文化,都十分重视查阅相关镇志、县志等权威文献,“心语”的出现,是漂浮在崇明乡土文化园上空的一朵小小的彩云,也似生长在崇明乡土文化园内的一棵小小的青草。后人研究崇明乡土文化,大概率,也会研究“心语”。
“微信群”,是有生命周期的,有的恰似昙花,热络几天就沉寂、消亡了;有的活跃度不断衰减,一些成员长期潜水。“心语作者群”,因有一个强大的、无私奉献的核心人物,即以陆安心为首的三人编委会,还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即热爱乡土文化,撰写文章切磋交流,历经八年,群内热情依旧,文稿送编委会后,压仓一周、二周才能推送发表。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群员绝大部分是退休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休群人员不断增多,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趋势。是否组织成员撰写群志类文稿,系统地科学地向世人介绍“心语文化”,是个逼切的话题。当我们迎接“心语作者群”十年庆时,能不能规划“群志”类文稿的编写?我抱着这个心情,我义工,也当惯了,便以绵薄之力,罗列了一些我知晓的片段,继续为他们当义工,供后人研究和撰写“心语文化”史参考。
2021年5月27月7时21分黄汉亮在“心语作者群"里发表了《心语群十稀希》, 群友阅后纷纷补充,他便改写成《稀奇稀奇真稀奇,心语群里有得廿稀奇》,这是群友一次赏试性地研讨群史。(见附录2)
上述高老庄聚会,也是一次研讨和交流乡土文化认识的会,提高文章质量的会,群友戏称它为“小文代会”。因此说,“心语”,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群,我撰写过的《微信“心语作者群”论乡土文化论语辑录》(见附录3)(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