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陆文彬
陆文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419
  • 关注人气:16,5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十五)

(2024-11-29 19:41:03)
标签:

上海崇明古镇

浜镇密语

崇明番话

上海滑稽艺术家

给王汝刚的信

分类: 崇明记事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亲历浜镇的故事(十五

    (德胜當中药店、浜镇密语、我给上海滑稽艺术家王汝刚的信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十五)

    郭士洲德胜當药店在地图上的位置。(本图后期制作:吴忠)

  浜镇老街地图上有家郭士洲德胜堂中药店”(简称德胜當),是家名闻遐迩的著名的中药店 。店堂坐南朝北,店堂内的西边和南边的墙壁处放置中药柜,中后部放置账台,台上放置了笔墨砚和账本,无钱买药的熟客可以赊账,是店家急病家所急,以及双方相互信任的符号。后面是间卧室,供店员居住。店堂东边柜台南端置有熠熠生辉的德胜堂金字招牌,让人肃然。柜台外是进店的走道,直通坐堂医生的诊疗室,向西进入店堂、向南进入厨房,它的边门通东边的郭家大院,店内除厨房外,均为木地板。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十五)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十五)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十五)

  (上图:药柜、杵臼、戥子、药碾子图片选自网络)

  该店的东边是郭利生烟纸店,西边是柏利桥烟纸店,其相邻处的墙头突出约50公分。墙头东边,德胜堂的店堂前置有长凳,供购药或路人休憩。

  店前的凉棚,临河的两根柱子上挂有两条十分醒目的柱屏,黑漆底金字,熠熠生辉,以此显示经营理念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在我的记忆中,浜镇的中药店,只有该店的店堂外挂有柱屏,是老字号的彰显。店员每日晨挂,晚收。

  我家与德胜堂隔着浜镇河(运粮河)相望,所以总浮现一些难以忘却的故事,其中最难忘的就是“浜镇密语”。现在证明“浜镇密语”,即为“崇明番话”,从而引出我向上海著名滑稽表演家王汝刚先生写信,建议老师能否介绍“崇明番话”现在会讲“崇明番话”的周帮贤老人已耄耋之年了,是否抓紧采访他,在【上海新闻坊-闲话上海】节目中介绍如果不合适的话,能否创作滑稽剧时,选用几句“崇明番话”,让观众乐一乐中,留下“崇明番话”的印象此信是我学习徐兵发现会说崇明番话的周帮贤老人,以及他和陆汉彬的相关著作,让我对”浜镇密语“的朦胧记忆,转变为较清晰的认识,是一个浜镇人的文化自信,转变成崇明人的文化自信的标志:一个普通老人竟产生了,超越自我能力,为延缓“崇明番话”的消亡作些尝试。此信,也是二十多年前,埋下的种子。说起来,也顶滑稽,让我一一道来。

一、我对“浜镇密语”的认识历程

  我的童年记忆中,在德胜當里经常听到几位浜镇人聊天时,唧唧喳喳叽哩呱啦地像讲外语,讲到开心处,还咯咯地笑出声来,但我一点也听不懂,两眼傻乎乎地瞪着他们,有时也会感染出一丝傻笑。一想起此事,脑海中像放电影,出现这些镜头。所以写回忆文章时,少不了此情。因缺少相应的知识,最早于2002年11月用加密悄悄语”表述(见《上海的香格里拉——我记忆中的崇明浜镇》);2011年7月改用浜镇的密语’”20117浜镇老人心中的浜镇——一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老人以及2007年8月神奇的加密的土语”(见2007-08-21上海崇明浜镇过去也有会说类如“天语”的人博文;2011年8月25日改用“浜镇密语”,从此定格此表述,并首次公开发表在“浜镇忆旧”系列文章中,且单列一篇。(见下面的2011年8月25日发表的浜镇忆旧——“浜镇密语“截图)。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十五)

上述变化,就是我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对“浜镇密语”的认识的历程,历经九个年头

  二、“浜镇密语”,引起了崇明番话爱好者陆汉彬,以及崇明“心语文化”创建者陆安心的关注和鼓励。

  1、陆汉彬在我新浪博客上留言鼓励“浜镇密语”一文

2014年4月30日陆汉彬在我的博客上留言称:陆老师:你好!看到你博客上的许多关于崇明文化的文章,崇明档案上也有你关系浜镇历史的文章,不胜敬佩!尤其拜读了你浜镇密语的文章,渴望请教。我问了档案局的徐斌,他记得你大名,但你到底在上海,还是苏州,还是台湾,他记不清楚。今天在这里成为博客'好友’,特别荣幸!今后有很多问题向你请教呢!崇明进修学校陆汉彬敬上 我后来见此留言,犹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激情、溢美留言,让我十分感动,其中所说的徐斌,就是”崇明番话“视频中方言指导和”崇明民间番话“一文的作者:徐兵。(下为:陆汉彬先生给我的留言截图)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十五)

  陆汉彬于2014年6月撰写的《寻觅崇明番话》一文中说:先前得知,浜镇人陆文彬的博客文章中提及浜镇德胜堂番话的情况。我与他联系,却数度无果。”该文让我了解到陆汉彬为寻觅崇明番话,数度深入崇明各地采访和搜集。发现好几位浜镇老人依旧能讲一些崇明番话。陆汉彬寻觅崇明番话,不怕劳累的研究精神,让人敬佩!他的文章,也佐证了我童年的记忆中的“浜镇密语”的真实。

   2、陆安心在心语文化上转发了“浜镇密语”,并精心撰写按语。

2016年9月26日陆安心在“心语文化”上转发,并精心撰写了“写在前面”的按语,其中写了一段相关画家在崇明的话:“像徐纯中、 陈逸鸣(著名画家陈逸飞弟弟)等著名的画家,当时也均在崇明的农场劳动、学习和生活,并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见下截图)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十五)

三、徐兵对崇明番话的重大发现和论述以及陆汉彬的相关著作,让我对“浜镇密语”的认识产生了飞跃。

  2023年3月20日侄子陆鸣给我发来了一个视频。原来是,崇明区融媒体中心播放的采访一位崇明港沿镇跃马村83岁老人周帮贤先生讲崇明番话”的报道。我原以为浜镇密语”已绝迹,七十多年后,又听到了类如“浜镇密语”—— “崇明番话”,让我惊喜不已,并为此啧啧称奇:“崇明番话”的生命力超强!“崇明番话”熬到今天上上下下都在热议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也许熬到了重视和关注它日子,无疑增加了“崇明番话”延续的几率!崇明区融媒中心播放的周帮贤老人讲崇明番话”视频里,显示一篇徐兵撰写的《崇明民间番话文章,因录像机拍摄,像素低,其中一些字迹模糊。徐兵在崇明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是著名的崇明文史专家,他的著作多多,他也是崇明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三位审核和论证的专家之一。不但作者名声响,其内容也是我想了解的,因此,穷尽办法看懂那篇字迹模糊的文章。

  一个人的记忆,是待考的“孤证”,当获得不同信息源谈及相同题材时,才可采信。我阅读和学习了徐兵和陆汉彬的文章后,不仅证实我的记忆是真实的,同时,让我从浜镇人的文化自信,转变成崇明人的文化自信:我们崇明人现在还有老人会讲早已淹没的“崇明番话”,上海的其它区,还有吗?至少,我现在没有见到过类如的报道。在当前浓浓的关注乡土文化的语境下,未采取力能所及的措施,在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太可惜了!想办法延缓它的消失,是我们当代崇明相关部门的领导的应有的历史担当和历史责任!我是一位退休老人,也尽绵薄之力或者说超越自我能力”,践行自己的呼唤!

2003我撰写的新浪博文上海崇明浜镇过去也有会说类如“天语”的人》,你们有人会说“天语”,我们浜镇人也有说类如的“浜镇密语”,这是一个浜镇人的文化自信!

自从学习徐兵和陆汉彬先生的相关崇明番话文章后,我由一个浜镇人的文化自信,转变成崇明人的文化自信,并超越我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关注崇明番话的未来,撰写了诸如七十多年后又听到类如“浜镇密语”——“崇明番话”》、读书随笔:对“天语”、“浜镇密语”与“崇明番话”有了新认知》、崇明番话能延缓它的消失吗》、虚构的微小说:崇明导游给游客做“崇明番话”游戏崇明番陆汉彬与文彬文字的故事等文章并建议陆汉彬寻觅崇明番话》文章在“心语文化”上发表等。

我的水平有限,所写的文章很肤浅,但尽力了,便会坦然:一个人老了,大多数人会思考一生:该办的没办好,该做的没做的事等。一生中总有不尽人意之处,俗话说,态度比能力重要,只要努力地做了,做不好,也会坦然!

四、崇明区文旅等部门发现已消失的”崇明番话“,是崇明乡情民俗的重大的发现,不知是否还有后续工作,以此巩固和发展这个重大发现。 

  据些我谈些不成熟的意见:

  1、建议授予周帮贤老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崇明番话“传承人的称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严格的规定,此问题太专业,我只是看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就想起了这个问题。语言,是人类文明活动的重要产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七条,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行政区内文化遗产、保存工作,包括了对非遗产传承的认定。

是否合适给周帮贤的非物质文化“崇明番话”传承人的称号,希望崇明区文化主管部门研究。

2、是否研究过给徐兵以及采访和制作”崇明番话“视频的小组内的人员的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给不怕劳累收集”崇明番话“的陆汉彬一个荣誉证书?奖励的目的,不在于个人,他们也从未有企求什么证书或奖状,而是进一步激发和召唤喜爱“崇明番话”的人士多起来!把“崇明番话”的故事讲起来,把“崇明番话”的寿期延续下来!把崇明的旅游资源不断丰富起来!

3、崇明文旅部门,也许最应该担当延缓“崇明番话”的历史重任。

我在《”崇明番话“能延缓它的消失吗?》一文中说:我估计文旅部门最有条件,培训一些导游会讲几句”崇明番话“,在旅途中宣传崇明时,讲几句崇明番话,既不难,也活跃了旅游氛围,应该说,不是负担,是丰富了旅游活动!导游都是很机灵的人才,也许他们对崇明番话感兴趣后,未来的崇明番话家就出现在那个群体中!”我依旧认为崇明区的文旅游部门,义无反顾地主动地担当此重任。

最简单的,邀请身边的“崇明番话”专家徐兵和陆汉彬指导编写崇明岛导游词中,增加简洁有趣的“崇明番话”介绍。我在旅游少数民族景区时,一上大巴,导游向大家说:“早上好!”接下来,就教几句少数民族的语言,比如藏语的早上好,怎么讲等等。一些地方的导游,凭借自己的伶牙俐齿,当大巴经过一个山区时,他马上叫旅客看窗外的一座山上的石柱,说:那座山叫什么什么,你看那座山上有根石柱,那是杨六郎的拴马桩……。过了一会,路经一个大山沟,看到前面大片空旷的土地上有块大石头,导游又叫大家看窗外:“这块大石头,是穆桂英的点将台,我们将在那里停车,大家下车去看看。”到了下面,能看到石块上自然形成的台阶的印痕,中间还有似脚印,导游说:这个脚印,就是穆桂英所站的脚印等等。

大家都知道,这些导游词,不是教科书,逗着大家乐一乐,忘却长途乘车的劳累。我对崇明的旅游不熟悉,下面凭空说点外行话。当旅游大巴经过浜镇时,导游介绍浜镇故事中,带有几句“浜镇密语”(崇明番话);当旅游大巴经过港沿镇跃马村时,介绍几句周帮贤老人崇明番话”的故事,应该说不是多余的。

五、我给上海著名滑稽表演家王汝刚先生的信

前面我给原上海博物馆馆长写的信,二十年后“解密”,其实不是私密性的问题,而无相关话题,才被遗忘了。出现话题后,便产生“寻信”的故事。我给王汝刚先生的信,是此话题的延伸,也是我对王汝刚老师的一个敬重的故事:你看王汝刚还有耄耋的粉丝!同时,也不可能再等二十年了,一个耄耋之辈,能再等二十年吗?

1、二十多年前,我就有对滑稽艺术家的期盼,埋下了此信的种子。

二十多年前我给陈燮君先生的信中说:崇明作为中国的第三大岛,其知名度与之排行第三大岛还相差甚远。近来上海的舞台上和电视里崇明的方言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说明它的方言的特性正被一些文艺家发现和重视,再经他们的艺术创造使它在剧情中产生了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现在讨论能否延缓“崇明番话”的问题时,我便想到给滑稽艺术家王汝刚先生写信。当他了解“崇明番话”些许情况后,能否激发滑稽艺术家的灵感而被引入创作?

2、给王汝刚先生的信的全文

王汝刚老师:

  您好!

  最近看到崇明区融媒体中心发送一位崇明港沿镇跃马村83岁老人周帮贤讲崇明番话”的视频,感觉有趣。我以前只听到过“浜镇密语”,没有留下一句任何的密语。便撰写了一篇《七十多年后又听到类如“浜镇密语”——“崇明番话”》的学习笔记,记载在我的360个人图书馆网站上,补记了相关密语,填补了记忆的空白。

 “崇明番话”至今还有老人能讲,说明其生命力超强,但已找不到能讲崇明番话的话友。视频采访中说:周帮贤老人是否会是崇明最后一个会说‘番话’的老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没有了语言环境,不出十年八年,崇明‘番话’注定将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我估计,这种“番话”不够资格,像珍稀动植物那样有保护措施,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皮底下消失,太可惜了!因此,我撰写了一篇拙作《“崇明番话”能延缓它的消失吗?》。文中第五点,说:能否创造语境,延缓”崇明番话“的消亡?

  我经常看王老师的【上海新闻坊-闲话上海】节目,当作读上海百科全书来观看。建议黄注:王字误写)老师,能否在该节目中介绍“崇明番话”现在留给周帮贤老人的时间不多了,是否抓紧采访他,在【上海新闻坊-闲话上海】节目中介绍”崇明番话“,如果不合适的话,能否创作滑稽剧时,选用几句“崇明番话”,让观众乐一乐中,留下“崇明番话”的印象?

  艺术选材,都有“门槛”,讲究艺术效果,外行人冒昧打扰了,敬请大师谅解!

    此致

      顺祝笑口常开,万事胜意!                      

             陆文彬

              2023年4月2

信内附“崇明番话”能延缓它的消失吗?一文略)

 下图为:寄信的收据凭证。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十五)

  3、王汝刚先生在《闲话上海》节目中,以及因身体原因退出,回答《闲话上海》粉丝的截图。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十五)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十五)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十五)

  上图:王汝刚在“闲话上海”中的视频截图;上图右2024年11月14日王汝刚由媒体人施琰播放的视频中回答《闲话上海》节目的粉丝们对他的期盼。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