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二十多年前,我给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的信

标签:
浜镇忆旧陈燮君我记忆中的崇明浜镇加密的悄悄话浜镇密语 |
分类: 崇明记事 |
陈燮君先生,原为上海博物馆馆长,二十多年前,他利用三年中的双休日、节假日,先后数十次去崇明考察采风,约耗时九个月创作了近150幅描绘海岛风光、人文景观的水墨画。并于2002年7月在上海美术馆,以“上海的香格里拉——陈燮君崇明水墨画”。
当时,看了许多报道,看到他到我的家乡浜镇,不亦乐乎,激动不已,便以地主之谊,给他写感谢信,体现了浜镇虽衰落,但待客之道不减,古风依旧。像这样的贵宾驾临,挂横幅欢迎和感谢都不为过。因当时浜镇已被分割成几个自然村了,没有完善的行政机构,都缺失了,我的一信,也算是个小小的弥补。
该信,也是我浜镇回忆录的处女作,第一次示人,9年后,经不断完善,才于新浪博客上陆续发表。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最近与陆汉彬先生谈及“浜镇密语””与“崇明番话”,谈起了我曾经给陈燮君先生写的一信中,谈及了“浜镇密语”。由此激发我寻 找该信,到底写点啥?但在我的电脑,以及一些U盘中找不到此件。
忽然,想起了以前我买过打印机,用来打印自己撰写的文稿。便找出了一本收藏打印稿的本子。一翻,喜出望外地翻到了该信。(见下图)
当年邮寄的挂号信的收据,还夹在里面:“邮1101 国内挂号函件收据 第1172号”日期为:2002年11月27日11
一、信里谈点啥?
以地主之谊感谢陈燮君先生到崇明、到我的家乡采风,谈了自己一些童年记忆中,早已消失的浜镇印象。
冒昧给先生写信,占用先生宝贵时间致歉。不必回信,对信不感兴趣,请扔掉!
二、 信的附件是啥?
我看了“上海的香格里拉——陈燮君崇明水墨画作品展”的报道,受此启发,便使用了《上海的香格里拉——我记忆中的崇明浜镇》,作为我的回忆录的题目。
三、《上海的香格里拉——我记忆中的崇明浜镇》文稿有三个特点:
1、这是我的处女作,第一次示人。如果陈燮君先生看的话,他是第一位看到我相关崇明浜镇的回忆录。
2、文章内容,全是个人的记忆,没在网络上寻找浜镇的相关知识,也没有插图。所以说,该文也是“香格里拉”式的,一个诚朴的崇明老头,对远方来客的“唠叨”,倾吐自己的见闻,非常原始,如“敖家楼”(音),还不知道它的正确写法;灵龙街,写成“凌龙街”等。
3、该文较我在新浪博客上发表《崇明浜镇忆旧》系列文章,提早了近九年。
我给陈燮君先生的信的附件中的《上海的香格里拉——我记忆中的崇明浜镇》一文,比我在新浪博客上发表的《崇明浜镇忆旧》序列文章,早了近九年。
我于2011年08月11日在新浪博客上首次发表《崇明浜镇忆旧》系列文章(截图)
其中“浜镇密语”篇,于2011年8月25日在新浪博客上首次发表。
上述文章,我在2002年11月26日给陈燮君先生的信中,使用“加密的悄悄话”名称。下为打印稿截图。
从2023年6月8日至19日,用了十一天时间打印成数码文本。为尊重历史,除了明显的错别字和多余的字,不作任何修改,所以打印抄件,比撰写文章,还有难度。
期间,还在网上查看了相关“上海的香格里拉——陈燮君崇明水墨画作品展”的信息。
附件一、陆文彬给陈燮君先生的信
燮君先生:
自从报刊上披露了先生的三年多的崇明的发现之旅所创作的崇明水墨真作品,尤其先生还到过我的老家-崇明浜镇后,使我在那儿土生土长的人激动不已。同时也勾起我无穷的回忆。我出生在上个世纪的三六年,五十年代初,在浜镇小学毕业后到县城里的崇明中学读初中,使出生在农村小镇里的孩子对县城有了一些了解。那时的县城还有城墙门,县政府还设在过去是县衙门。崇明县城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崇明成岛成居还不足千年,故其文化的沉淀十分有限。崇明的旧县城在改建时被拆了,人们看到县城新貌感到高兴之余,往往也会产生些许的遗憾。由于那个县城建在一条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也是世界闻名的大江里,所以它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必然使它产生了某些独特的意义,那就是”长江里的第一城“,”长江口里第一城“等等称之都不为过,但现在没有了。人的生活总是充满着无穷的矛盾,人们总希望对旧的环境进行改造、改观,而当改造、改观之后带给人们的高兴之余,又会产生对某些(不是所有的)失去的已经不能再生的历史实物的怀念之情和惋惜之感,是耶非耶?过去不懂得文化是资源,文化是财富,也是子孙的金饭碗,所以给后人留下些许遗憾。过去毕竟已经过去了,但当崇明在本世纪,即将遇到历史性的大好机遇,其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的时候,崇明的民居、民俗、民风、建筑、道路、产业、文化、旧镇......还要作些什么规划,还要保住些什么特色呢?如果没有了崇明的特色,今后还能吸引像先生那样的艺术家吗?虽然发展与保留的平衡是一个难题,但是不能回避而必须要考虑与解决的问题。有人说当今新建的一些高楼都是丑的,可能是一种过头的话语。有人说,历史上有一定意义的旧建筑都是美的都要保留,可能也是难以办得到的。所以既要有历史的观点,也要有发展的观点来处理和观察此类问题,要做到使大多数人(包括局外人,也包括专家与学者。当然像崇明那样的地方建设请国外的一些专家学者咨询,可能不太现实,但请国内的人士是可以办得到的,也是应该的。)和历史肯定的东西就可以了。简单地说,既要多些高兴,也要少些遗憾!
崇明这块静谧的处女地,自从市里到那里开垦农场后,与市区的联系增加了许多,在市县两级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它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它的发展与它作为大都市上海的一个土地面积最大的一个郊县,还是很不相称的。今年三月份我去了一趟苏北盐都县的中兴镇,听他们介绍,几十年前那里还是一个很小很穷的集镇,现在镇上的民居建筑,街道的宽敞,店铺的规模和种类等等都上了一定的水准,且较俱全。镇上人口不多,光浴室就有好几家,相比我们崇明的浜镇,还没有一家浴室。其实,浴室是衡量人民生活发展到一定水准的标准性行业之一。镇上一座三层楼的幼儿园,也很气派,即使在崇明几个镇政府所在地,也找不到几个像它那样规模的幼儿园。那儿农民家通往集镇或公路的田间小道都铺上了砖块,使人感到为农民出行铺路,真的不容易!先前在我的脑子里苏北还是较落后的地方,反过来现在我们浜镇比它落后了,虽然家居的楼房也比过去多了许多,但建筑凌乱,街面冷落,商店凋零,货品稀少,东市的道路被开凿的河道所隔断,历史上的”崇明四大名镇“(这是矮个子里挑高个,老崇明人自己的称谓)的老四——崇明浜镇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连上海交通图上也找不到它的名字了。人们总是有一种联系和比较的思维习惯。在看到新貌高兴时,也看到一些不如过去的事情而忘不了。特别原来比自己落后的地方超过了自己时总会产生一些问号:我们为什么落后?
崇明作为中国的第三大岛,其知名度与之排行第三大岛还相差甚远。近来上海的舞台上和电视里的崇明方言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说明它的方言的特性正被一些文艺家所发现和重视,再经他们的艺术创作使它在剧情中产生的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其实,从崇明方言话语的扩展,诸如长兴岛、启东、海门等等地方都通行崇明话,说明崇明人是具有敢于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努力建设新天地的品质。最近报纸上出现“哈路”两个字,开始我有点奈闷,怎么英语的“hello”现在写成这样了?经我夫人(不是崇明人)的指点,说:“那是崇明‘的士’问乘客到那条路去,不是打招呼的‘hello’”。我哦了一声说:“现在崇明话,连上海人比崇明人理解得快,真想不到!”所以说不是崇明籍,也没在崇明生活和工作的先生能源如此热情,创造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我想每一歌崇明人,以及每一个关心崇明发展的人士:只要了解它能提高崇明的知名度,并对崇明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时,都会感谢你的。我冒昧写这封信也出于感激之情。同时我附寄来一份我在先生感染和影响下,写了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上海的香格里拉——我记忆中的崇明浜镇》。此文虽早已写好,久久未敢寄出,因横看竖看觉得字句欠顺,而且内容也很肤浅。这些与我的水平有关,不可能写出忙无闲暇的先生满意的文章。同时也与我对情况的局限有关,不可能写出使博古通今的先生感到有一鳞半爪的新意。但自己扔了它于心不忍,毕竟也花了一番心血。现在给先生写信,真有点一吐为快的冲动之情,望先生见谅,占用先生的宝贝的时间看我此信已谓过甚,如再占用先生的宝贝时间就实属不该了。故不必给我写回信,也不必退还文稿,可一扔了之,让先生扔它,是心甘情愿的。有的人退休后喜欢搓麻将或玩电脑游戏,我喜欢玩电脑学写文章求趣,也可说是一种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了。说得高兴一点,还有很多天伦之乐呢。因我的电脑老师是两个小外孙(一个读小学一个读初中)。大的疑难问题都由读初中的大外孙帮助解决。这本身就是一件高兴而有趣的事情。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六年,五四年因报考军校离开崇明浜镇,后在北京一个海军单位里服务,一晃就是二十八年春秋,直至八二年转业回上海工作。自离开崇明后很少回家乡,且青少年时期的思维的不成熟性和观察问题的片面性,现在又缺少调查研究,所以我写的《上海的香格里拉——我记忆中的崇明浜镇》,都是一些不成熟的回忆,肯定有值得推敲或有错误的地方。我想先生已与崇明结下了难解的情结,或许由于爱屋及乌之情,先生爱崇明,也爱听崇明人的唠叨,愿意自己的唠叨不被先生所讨厌。最后还是对占用先生宝贵的时间表示歉意,顺祝安康,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陆文彬2002年11月26日
附件二、“上海的香格里拉——陈燮君崇明写真作品”个性化邮资明信片
当年选用了50幅陈燮君先生的作品,发行了一套“上海的香格里拉——陈燮君崇明写真作品”个性化邮资明信片(网上资料)其中一枚明信片上写有一段文字,称:
上海的香格里拉——美丽、广袤、神奇的崇明岛也。
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宋时,文天祥题“海上瀛洲”,明代,朱元璋称其
“东海瀛洲”。它是一颗醸崁在东海上的璀璨的明珠,人称“上海的后花园”。这里,阳光充足,空气清醒,风景秀美,人文荟萃,滩涂土地资源及其丰富,深水岸线漫长稳定,东滩的飞禽和鱼类保护已列入联合国规划。
作为画家的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系统考察岛上的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地面文物保护,欣喜感受绿洲自然风光,深刻领略自然风光......(六字不清)他深入体察朴实民俗,写生创作两百余蝠,尽情挥洒、笔歌墨舞,如此系统地水墨写真作品中遴选50幅出版邮资明信片,期盼古瀛新变,宝岛翠绿,激励睿智,崇尚文明。”
附件三、《上海的香格里拉——我记忆中的崇明浜镇》的内容摘要:
雨中的浪漫曲;
东西河浜上的桥挨桥;
南北大河上的大桥故事多;
加密的悄悄话;
小庙的传说多;
做冥品的小脚婆婆们;
个性鲜明的老人们;
朴实的集市交易风;
夏天的晚露餐街景;
和谐的文明交错;
土气的海陆运输线;
印象深的三食品;
名字上带有古风的“车行”;
小镇上的童趣;
镇上大宅院的衰落;
乌云下的浜镇;镇市的凋零。
全文十三页A4纸,每页三十五行,每行约四十子字,总字数超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