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随笔:崇明浜镇还会增加不可移动文物吗?

标签:
历史文化保护崇明浜镇学习随笔不可移动文物杂谈 |
分类: 崇明记事 |


最近我阅读了上海崇明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崇明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实施办法(试行)》(草案解读:崇明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实施办法-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 (shcm.gov.cn))以及微信“心语作者群”群友诸如龚一匡先生的《读崇明《龚氏家乘》族谱的几点启示和考辩》(龚一匡|读崇明《龚氏家乘》族谱的几点启示和考辩 (baidu.com))、施玉龙先生的《崇明浜镇老地名拾趣》系列文章和陆洪兴先生的《崇明浜镇一棵老黄杨的故事》(陆洪兴|崇明浜镇一棵老黄杨的故事 (baidu.com)),随后又阅读了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_中央有关文件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等文章。又与对浜镇史料有研究的施玉龙先生作了一些交流。感觉浜镇历经三百多年的文化沉淀,还有一些老建筑,可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
那么那些信息让我认为浜镇还有一些老建筑可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的选项?
一、中央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2021年9月中央发布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的主要目标称:“到2025年,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活化利用经验,建设性破坏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利用,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人民群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
“处处见历史、处处显文化,在城乡建设中彰显城市精神和乡村文明,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日用而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
2021年9月6日新华社发表了《如何系统完整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专家学者解读<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其中说:”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历史、传统精神的灵魂和载体。吕舟说,从'不敢破坏’'不能破坏'到’不想破坏’,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形成强大共识和合力,才能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二、党的二十大,继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 护传承。
2022年12月1日(人民日报12月1日第5版)刊登了朱磊的《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文章,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老屋保护是城乡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也要在这一过程中加以解决。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包括老屋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促进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相融合,更好实现保护修复、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三、崇明区对文物资源的认识有了新高度。
做什么事,有认识,才有行动。对老建筑、老屋、老树的认知,亦如此。2022年9月7日崇明区发布的《关于征求<崇明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实施办法(试行)>意见的公告》(关于征求《崇明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实施办法(试行)》意见的公告-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 (shcm.gov.cn))中指出:“文物资源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再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显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为加强与规范本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上海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我局组织起草了本征求意见稿(详见附件),希望广大市民和各有关单位积极建言献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这些认识,已不是一般的高度,而是非常非常的高度了,我对崇明区对浜镇的文物资源的老建筑、老树的调查、认定、扩充和保护的力度,可预期!
四、建设镇最近几年重视管辖的浜镇的历史风貌的修复。
2016年修复了一段仿古“高凉棚”街景和新建了浜镇的景观墙。

下图:2011年5月1日拍摄的残破不堪的浜镇街景旧貌。
2、浜镇大桥口变样了。
浜镇大桥口,历史上是蟠龙河与浜镇河的交汇处,此处是浜镇的中心点,有三座桥,即浜镇河上的石桥和蟠龙河上的大木桥(万椿桥)和大石桥形成一个圈,这里商店密布,是最繁华和最有特色的经济圈或叫商业圈。浜镇河已用涵洞填埋,它在地面上消失了。2016年看到流经这里的蟠龙河,河边树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但河道水面已没有昔日的奔腾的长江之水流淌,悠悠静静,如死水一潭。像我们这些浜镇老人,好像能与她心灵交流,犹感“水(虎)死威不倒”,她有高世之度,深藏着诸多浜镇的历史信息!
下图:浜镇大桥口的蟠龙河。(2016年1月20日拍摄)
下图:2021年3月6日蟠龙河疏浚后,上述景观已改变,是否昭示浜镇再现昔日风貌!
下图:新建的大桥口浜镇景观墙(2016年10月12日拍摄)。
五、崇明的官谋和自媒体介绍浜镇的故事多了起来。
1、崇明官媒体多次介绍浜镇。
浜镇,因通商港口——湾港淤,浜镇衰。曾经的崇明四大名镇之一的浜镇,早已被年轻人遗忘。但崇明官媒体没有忘记它,从2018年起,先后用文字和视频介绍浜镇。
我的记忆中,第一次“上海崇明”,于2018年3月16日发表了根据我的系列博文《浜镇忆 旧》,撰写的《浜镇忆旧,崇明这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的文字篇章(浜镇忆旧,崇明这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sohu.com))
我的记忆中,第二次,于2020年10月12日“早安崇明“(早安崇明——浜镇,旅游,地域奇趣,好看视频
(baidu.com)),用视频介绍浜镇,并说:“我们用家乡的烟火气息唤醒你的清晨”,用意十分恰当。

衰落有年,沉默经久,被年轻人遗忘的浜镇,今年一下子闹猛起来了。为什么,因浜镇有历史沉淀,有故事。所以一些热爱乡土文化的年轻人,纷纷赶往浜镇采拍视频,实地了解浜镇故事,介绍浜镇景色,唤起人们关注。今年我就撰写了七篇博文记录上述信息。我收集的信息,肯定不完整,有的作品,朋友转告了,我知道了;有的作者公开发表了,我看到了;有的发表了,我没看到的;有的作者仅仅留作资料,未发表。即使这个情况,2022年我撰写《看“崇明四镇”短视频后感想随笔》(看“崇明四镇”短视频后感想随笔_陆文彬_新浪博客 (sina.com.cn))博文时,已是今年的第七篇的此类博文了!附录了其它六篇相关的博文。
六、浜镇先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名镇”帽子。
浜镇先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奋力拼搏,使浜镇跻身历史上“崇明四大名镇”之一,成为崇明中部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这顶“名镇”帽子,有多少含金量?看看中央文件,就有感觉了。
《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与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保护传承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目的是在城乡建设中全面保护好中国古代、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全方位展现中华民族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由此可预期,崇明区在落实中央上述文件时,不可能忘却和遗漏浜镇!有人惦记,就是好事一桩,至于结果如何,我们还应尊重科学、尊重专家们的评估意见和认定!
七、浜镇还有那些不可移动文物的选项?
我阅读崇明”心语作者群“群友龚一匡先生、施玉龙先生和陆洪兴先生等群友的作品时,粗粗梳理,就有好几次可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候选名单。例如:
1、浜镇敖家楼遗址。
三百年前,浜镇的初始名,因建有敖家楼(因危房,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拆除),称作“敖家镇”。几经演变,才确定现在的“浜镇”镇名。所以立块敖家楼遗址铭石,显现了镇史的脉络。
2、浜镇“黄锦成”大宅院。
下图:“黄锦成”宅名由谭延闻先生题写。门框两边书写:“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从大宅内向外拍摄。额枋上书写了“厚德载物”。(2016年10月16日拍摄)
下图:现在大门上已书写了门联:江夏家声远,颍川世泽长。这是黄姓对联。黄姓在江夏是大族。颖川是黄姓发祥地之一。寓意黄姓在江夏美好的名声永远流传,黄姓颍川祖先的遗泽长远(照片摘自“晴天在上海崇明”拍摄的“崇明-黄锦成故居“截图)
下图:2011年拍摄的”黄锦成“大宅院墙门修复前的历史照片。
3、建造于1877年浜镇沈家大墙门。
沈家院宅内,至今还有一棵近两百年树龄的黄杨树,被人们称作为“浜镇的黄杨树王”。诗人吴忠先生,为此创作了诗配画。
《百年老黄杨》 一一崇明浜镇有一棵树龄已一百七十年的黄杨树
桥庙堡浜四名镇, 浜镇又有奇迹称。
东有桂花树为王, 西有黄杨树高龄。
历经日晒和雨淋, 百年沧桑作见证。
老树曾遭不测云, 无奈曲膝弯下身。
扎根场院接地气, 又有木桩作帮衬。
请别小看枝稀疏, 圆叶抱团四季青。
陆洪兴供照 吴 忠配诗 21. 12. 28.
6、建于1904年的浜镇龚氏义庄老建筑
7、位于浜镇西市稍(清)翰林院修编龚聘英老宅“泥墙龚”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