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古代榨油知识

标签:
学习笔记古代榨油图片历史 |
分类: 日志 |
最近读了乡友陆洪兴先生撰写的《古浜镇的碾米厂》一文,接着又阅读了湖南博友“走着瞧”(网名)于今年的7月18日至21日连续四天发表了相关古代榨油:碾粹原料、蒸煮、制饼和上料取枯饼四篇博文。他以”行走湘西“为题,经常发表湘西的风土民情与山水风光,是一个热爱乡土文化爱好者。
他在开篇文章中说:“土法榨油基本上已经退出了市场,但在个别生产规模较大的油料加工厂内还设有土法榨油车间,虽然是表演性质的,却真实地传承了数千年的原生态的榨油方法,现在会这项技术的人不多了,人和技术都值得保护。土法榨油最容易使人们记住乡愁。土法榨油从碾碎原料开始,用水力推动石碾不断地碾压将原料粉碎便于下一步的加工。”
我顺便继续寻找古法榨油资讯,了解工艺流程:下料、碾粉、热蒸、包饼、装榨、压榨、收油,收枯饼等工艺流程,增长知识。现简述如下:
一、一些地方把古代榨油技艺当作非遗和“活化石”建立博物馆等。
2015年5月13日
参观“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里的“榨油坊”。


二、第一次找到了记忆中的榨油草垫和竹篾编成的饼圈。
制饼工序中使用的草衬垫,以前只看到稻草的衬垫,显得乱糟糟,缺少美的感觉。我们浜镇碾米厂榨油坊里的衬垫,是使用生长在长江沙洲里的长长的光溜溜的丝草,编成一把把草垫。榨油时,拿两把草垫,像扇子一样安放在用竹篾编成的饼圈,草垫如下图。(外形很像,但我判断此草垫,估计不是丝草制成,丝草比它还光洁,使用过后,榨油时“吃饱”了油,更显得十分光洁!)
浜镇碾米厂里的榨油坊,榨油木槽,安置在地面,木槽出油处地下挖坑安放一口缸,用来接油。木槽后面,是用大铁锤敲打木楔子,挤压几榔头后,拔出楔子,加块木板,继续敲打,直至榨不出油。
这种榨油方法,是改进型,还是更古老型,不清楚!
前一篇:上海曹杨商城“旋风滑轮滑”随拍
后一篇:今日又进行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