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施玉龙先生《崇明浜镇老地名拾趣》随笔

(2022-05-16 05:54:40)
标签:

崇明浜镇老地名拾趣

施玉龙

浜镇

崇明心语作者群

乡土文化

分类: 崇明记事
  施玉龙先生,继2021年12月撰写崇明浜镇周边的民间的贤人志士》系列文章后,今年,即2022年5月又撰写了《崇明浜镇老地名拾趣》系列新作在微信“心语作者群” 推送,再次引发了群友热议。地名坐标,是死的,永远不会变的;地名的述说或传说是活的,随着人们的认知,以及所在地发生的变化,地名的述说或传说不断得以丰富。崇明老地名史料,先前也有人研究和撰写,但施先生的新作,注入了他的研究和补充,展现了当代人的认知, 所以我说:“施玉龙老师认真收集和细心研读相关浜镇的历史史料,还广泛征求草稿意见,可见其撰写史料的严谨精神。他的系列文章,让我这个出生在三十年代的浜镇人, 增长了不少知识。我曾评价他说:是我见到的撰写浜镇史料的第一人!”   
  袁永达先生对地名的精辟论述说:“地名,尤如建筑之于城市,凝固成不朽的音符。一个地名的由来,都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标志,是乡音、乡情、乡愁、乡亲印记在血脉里的永恒。

  群友的热议,虽微小,确是浜镇史料的一部分,应珍惜,它犹如文史的涓涓溪水,也能汇成大江大河,对研究者来说,也是宝贵的史料。历史上的乡土文化、乡土史料,因客观原因,好多不是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留存,而是以口头和传闻存在民间。世事变迁,有的看到的看到了,有的听到的听到了,有的传下的传下来了,有的就失传了!以前浜镇的一些史料,犹如天上飘落的一滴雨珠,散落在浜镇的石街上,叮咚一声响,又的闷声不响, 就流入浜镇河,流淌和消弭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听到的永远听不到了,没有看到的永远看不到了!   

  从我本身经历来看,几次微信群热议,让我听到了我所不知道,或忘却了的浜镇史料,增长了不少见闻。如果,不把这些记下,也会消失,可惜了。   

  例如,即2016年9月7日陆安心先生在微信群转发我十七篇《崇明浜镇忆旧 拙作时,引发了热议,让我增长了不少浜镇的史料,随后我撰写了《网友陆安心先生微 信公众号上转发“崇明浜镇忆旧”的精彩导语集锦》,作了一些简易的记录,虽有遗漏,但没有忘记一切!这就是,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现在,我也对此次的热议作些记录,我相信, 研究乡土史料的人:不会很多,但也不会后继无人!研究史料的人,希望素材多多益善,才能鉴别和挑选。史料的价值:不在于文字的华丽,而在于内容的真实。文字,越精炼越好,但当你做不到时,文字的瑕疵,别人易分辨和纠正。如果,真实性存在瑕疵,易造成以误传误。谬误的史料,全无价值。施玉龙先生撰写史料力求精准,精神可嘉!   

  众人对浜镇的热议,是浜镇历史长河中难得的一段插曲。浜镇虽不能言,如有感知,一定也会谢谢大家的关注!我作为浜镇人,敬录大家的热议,以示感谢,谢谢大家的对浜镇的关注!

  一、群友点赞《崇明浜镇老地名拾趣》。

  1、吴忠先生制作诗配画

   魅力老地名——为施玉龙老师的新作《崇明浜镇老地名拾趣》点赞

   四大古镇早有名,热衷故土为传承。

   浜镇列四誉崇明,瀛洲赤子当赞称。

   挖掘古镇老地名,拜读佳作知新意。

   撰文细说叙实情,期待续篇皆惊人。

读施玉龙先生《崇明浜镇老地名拾趣》随笔

  2、钱维军说:”施玉龙老师的系列新作《崇明浜镇老地名拾趣(二)》,叙述的都是浜镇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深宅大院,衬托着浜镇曾经辉煌的历史。可惜的是没能得到有效保护,有的只留下的是残垣断壁,有的则是印迹全无。曾听闻桥镇有一座七进的宅院,没想到在浜镇还有第二座。好想去看看,不知道是否还留有痕迹![玫瑰][玫瑰][玫瑰][强][强][强]“

  钱维军说:”施老师以浜镇的老地名为切入点,梳理出古镇的昔日繁华,尽显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人文荟萃,相得益彰。套用文中一句,“汲古得修绠,开怀畅远襟。”浜镇作为曾经的四大名镇之一,绝不是浪得虚名。施老师借拾趣之名,实在是打捞、挖掘、捡宝。讚透![玫瑰][玫瑰][玫瑰][强][强][强]“

  3、袁永达说:”@施玉龙:地名,尤如建筑之于城市,凝固成不朽的音符。一个地名的由来,都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标志,是乡音、乡情、乡愁、乡亲印记在血脉里的永恒。玉龙校长收集、整理、研究、撰写家乡古镇地名文化的情怀,呈现了一个文化人的自觉与担当。以事(地名)及人的记述笔法,同时展现了古镇详实的人文史料,具有育人励志的内涵。为老同学《浜镇地名拾趣》点赞。“

  @施玉龙

浜镇地名有底蕴,实据考证功夫深。

系统叙事成文集,玉龙校长第一人。

  4、柏尚超说:

东万兴,西万兴,东西相距二里整,典当生意忙不停。

黄锦成,庭院深,出了富商黄稚卿,沦为汉奸遭骂名。

泥墙龚,恒盛龚,秀才翰林祖上出,书香门弟好家风。

高凉棚,名气响,炳麟童年在此过,书法至今受赞扬。

郭家厅,好风景,可惜住过蒋匪军,偷鸡摸狗害百姓。

沈家宅,大墙门,年代久远最完整,业精于勤出精英。

张家楼,木结构,蟠龙公路要拓宽,只好叫你去退休。

   柏尚超说:

有趣老地名,文化底蕴深。

浜镇虽然小,人杰又地灵!

为施玉龙老师的佳作《浜镇地名拾趣(一)》点赞!

  5、沈建球说:”施玉龙校长:你为了进一步弘扬瀛洲曾是四大名镇之一的浜镇古时繁荣风貌,首先立足于挖掘古镇周边的来源于当地民众供奉的有趣地名着手。可见你对挖掘古镇历史:广度的全面性、深度的原创性、力度的突破性、高度的真实性,倾注了你对家乡古镇爱的心血!辛勤笔耕于一体呈现于桌面。犹如一盘可口的大餐、奉献给大家分享品尝,其美味赞透赞一!期待续篇!必须给你点个大赞![强][强][握手][握手][玫瑰][玫瑰]“

  6、顾士云说:”玉龙校长以对浜镇文化的情有独衷,经多方调查取取证收集,写出了《崇明浜镇老地名拾趣》系列文章,这是他深耕乡土文化的成果结晶。在文中,玉龙校长以细腻的笔法、朴实的语言,从街坊老地名,到宅角桥头,细细叙述了浜镇的古镇风貌与持色。浜镇作为崇明的四大名镇和古镇,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期待玉龙校长对浜镇文化的进一步开发!也必须要为玉龙校长的美文点上一个大大的赞!“

  7、陆洪兴说:”身为浜镇人,不晓得老地名,经玉龙老师详述,让人更了解浜镇,热爱浜镇,也增长了不少崇乡土文化知识,谢谢玉龙,为你点赞!“

  “浜镇昔日优越的区域、位置和地理环境,让一个老镇在数百年间繁荣兴盛,留下了不少独特、有趣的老地名。这些老地名记录着老镇的时代变迁和历史文化,对于浜镇地区的民众来说,既鲜为人知,也是一种回忆,更是乡愁!谢谢玉龙老师的详细记述,为你点赞!”

  8、陆文彬“施玉龙老师认真收集和细心研读相关浜镇的历史史料,还广泛征求草稿的意见,可见其撰写史料的严谨精神。他的《崇明浜镇老地名拾趣》系列文章,让我这个出生在浜镇三十年代的浜镇人,增长了不少知识。我曾评价他说:是我见到的撰写浜镇史料的第一人!为施老师点赞![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9、陆锦洲说:”远去的古镇,褪尽的繁华,总让人心中留下惆怅和不舍,为施玉龙兄弟的新作《浜镇地名拾趣(一)》点赞。“

  10、黄秀廉说:

曾经的桥庙堡浜,崇明岛上名气响。

四条集镇人潮涌,买卖交易生意旺。

忘不掉过去兴隆,叹今昔一落千丈。

施老师再提浜镇,难抑恋乡情惆怅。

时过境迁难复还,著书立说写文章。

再现当年的浜镇,历史更迭切莫忘。

为施玉龙老师的新作《浜镇地名拾趣(一)》点赞![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11、黄 镛说:”@施玉龙玉龙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大量的史料、资料再现了桥庙堡浜历史名镇浜镇的昔日辉煌,有历史人物、有古迹,有场景等!让我们既开了眼界,又增进了对浜镇的了解!期待你的续篇![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12、叶振环说:”反映崇明岛古建筑古地貌古風俗等古往今来的变迁轶事,是本刊倡导的挖掘和承继乡土文化的宗旨之一,群里很多高手为此作了很大努力,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令人动容的佳作篇章。施玉龙老师写的《浜镇地名拾趣》(一)开始介绍该镇的著名街道,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小时印象中浜镇在崇明岛是四大名镇之一,据陆安心老师介绍是历史悠久的百年老镇,那是值得一写一读的历史篇章。所谓挖掘,其实就是抢救。施玉龙等老师千方百计还原老镇的历史风貌,居功至伟,深值学习。有机会一定沿着施老师指引的路线,好好的游览浜镇,以实现早有的夙愿。必须为施玉龙老师点赞![握手][握手][握手][玫瑰][玫瑰][玫瑰][抱拳][抱拳][抱拳]“

  叶振环说“为施玉龙老师的系列新作《崇明浜镇老地名拾趣(二)》点赞!努力以文字的形式还原古镇的遗迹旧貌,也是抢救名胜古迹的良方之一。假如在我们这一辈人手里将古镇的名士豪庭、街亭河浜、路桥典故等失传了,那么,所有的名镇古街真的就销声匿迹地无影无踪了。玉龙等老师们写的一系列关于浜镇的一个个真实故事,功不可没,彪炳青史。必须为施玉龙老师的系列纪实文学《点崇明浜镇老地名拾趣》点赞!![抱拳][抱拳][抱拳][握手][握手][握手][玫瑰][玫瑰][玫瑰]”

  13、龚成亮说:”读了龙校《浜镇地名拾趣》,一股沧伤感由然而生。繁华了几十年的浜镇现怎么如此潇条?首次潇条是北脚海塌,与江北启海断商,其次支青返城人口骤减。加上政府不重视,行政区南迁多种原因,使浜镇没落雪上加霜。曾记得小时候跟大人上镇,人挤人拿的小篮怕被轧扁而举头顶上的情形仍历历在目。也经常梦见一直去镇上买鱼买肉捞豆腐等热闹场面。现有事回家,购菜购物一定去三星镇。因一次性凑不满几桌菜。

浜镇啊,你是我们儿时的骄傲。

施老师为我们带来满满的回忆,为佳作点大赞![玫瑰][玫瑰][玫瑰“

  14、施卫国说:“为施玉龙老师的美文点赞,真是写不尽的浜镇,桥庙堡浜四大名镇,独独浜镇没有留下来,让人留下诸多遗憾,以前崇明的各级领导对保护名胜古迹的意识并不太強,否则生态岛建设中会更具光彩!在每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需要有独具眼光和担当的领导。六七十年代,正是备战备荒压倒一切的年代,各个农场的集镇都建得十分分散,但长江农场老党委书记边写检查边建长江一条街,才有了今天的东平镇!”

  15、施玉龙的回复“感谢安心主编、炳刚副主编、小沈编辑对拙作的编审、推送。谢谢各位群友关心、关注、关爱及点评、点赞!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陆文彬老师,在我完稿过程中,给予不断鼓励、大力支持、热情帮助!

   弘扬家乡传统美德,传承乡土历史文化,是一个家乡人的义务和责任。浜镇曾是人杰地灵地方,通过挖掘、利用有关资料,收集、整理老 镇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编成文稿,让浜镇人看浜镇的故事,让家乡人了解家乡历史,这是一件益事。

  二、浜镇早市

  沈天球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我曾多去过浜镇,并随我父在公社农机部门开办的、由高炳初负责的铁器加工处一起联手铸锉刀的工作。亲眼目睹了当年浜镇繁荣闹猛的景象!特别在早市、来自四面八方的购货交易者、陆绎不绝、往返不断、整个大桥口的东西南北市场人声鼎沸、挤得摩肩接踵,叫卖声、还价声、爭吵声汇成了一片杂乱无章的交响乐!有的人购好货物匆匆离去;有的人捞好两块豆腐却留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看热闹、轧闹猛,有时干脆买上一只罗卜丝大饼、来上一碗豆腐脑一吃,饱足后又钻进书场里听说书、喝茶去了……!一逛大半天过去了、只好匆匆赶回家被娘子问东问西数落一顿!这种事情大有人在!据说浜镇东市梢有个叫柏金做铁匠的、当时蛮有一点小名气!还有一个叫好吃懒做黄小林:东游西逛乌李华;胡瞎子话:同郎大家好!反正浜镇革只角浪名堂多、笑料多。更是成功人士故事多、名胜宅姓故迹多!必须深入挖掘莫错过!传承后人你我做!再次为玉龙老师的佳作点赞![强][强][握手][握手]“

  三、浜镇瞎子算命。

  1、沈建球说:“各位老师早上好!同郎话:大家好!浜镇南市梢的吴瞎子算命先生名气蛮大个!因为他算勒蛮正确个!我们儿时经常看到:乌尼狗协子吴瞎子、手里敲着:当郎、当郎的银铃声来到蟠龙镇一带,走乡串户、算命排八字!当时如果到一个宅浪,第一个算得准确、拍手叫好!接着一连好几个都排队算命排八字!有时经过田间地头、田地做人一轰而上、一连几个、生意兴隆着呢!然而乌尼狗、乌而一点不乌!根据行情、随时调整路头方向,经常调换村落地方,使得出门天天有收入!此段见闻故事亦是从玉龙老师的作品中引胜而来!必须为施老师的佳作再次点赞![强][强][握手][握手][玫瑰][玫瑰]”

  2、黃 镛说:“@沈建球天山劲松我老妈27岁养我,怕养不大,一生下来就叫吳瞎子算命,算下来命很好,但缺金,要从小过继出去,所以,在浜镇角浪黄家,找了一个亲戚,给我送上洋碗调羹,取名黄镛,从此,我带上此名走南闯北,游走江湖。“

  四、浜镇说书场。四、浜镇说书场。

  1、龚成亮说:”沈老话了对个,那时书场龚剑秋粮站里设过,后在浜镇东市原印刷厂门口也设过。男说书人来听书人不多,而一旦女说书人来听书人不得了。甚至建设新民的老头都过来。据附件居民讲,那些丘老头是一睹说书人芳容,因说书人面孔涂得象屁股,惹得老头们春心荡漾。“

  2、顾士云说:”龚成亮,你说得没错,书场里的听书老头中,有听书的,也有顺带烧香买和尚的。他们中有不少人,是冲着说书女人的芳容来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建设三星镇上也开过书场。如说书女人长得漂风,这帮老头就买鱼买肉,尽力讨好伺候。有时书说好了,他们还要拉着说书人的手,在她们手臂上摸来摸去。如说书女人长得难看,书说得再好也没人听,甚至象小学生,在书场里要闹场子,弄得书都没法说。这是当年建设书场里常见的有趣景象。“

  3、沈士玉说:”5月13日''浜镇东市梢茶馆店里坐满老头子,小茶壶一把,茶喝喝,脚跷二郎腿,得意洋洋,听说书,热闹非凡......“

  、浜镇郭家大厅。

  严志仁说:”@施玉龙老师:郭家厅在九十年代初遭火灾,烧毁了一个门匾,据郭建刚讲是清朝一位时任皇帝题写的,门匾已经烧得面目全非了,当时我与县保险公司商谈理赔事宜,保险公司经理讲这属于文物,保险协议上没有这项理赔条款,真是可惜啊!“

  施玉龙说:”@严志仁,严大师好!郭家厅还有这样的事,你了解得这样清楚,真是个有心人![强][强][强]“

  严志仁说:”其实本家对文物也没有保护意识,如果列入县级及以上文物部门登记那就好了,不是赔偿经济问题,而是文物的深远意义。“

  六、浜镇城隍庙

  沈建球说:“在解放前后浜镇大桥口朝东一点转弯朝北面一点曾有一座寺庙,里边有众多菩萨,我们儿时在浜小召开运动会、间隙常去观赏!浜镇南市梢在沈志德老师家宅朝西边的吴家党里的部分男子擅长做泥水匠、古时造船砌屋必有用埸、而且技艺较高、有点名气!

  七、怀念浜镇

  1、黄镛说:”百年浜镇,有如此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资源,陆文彬老先生、玉龙、洪兴等一批浜镇人在安心、炳刚的大力支持下,整理、推送了那么多的宝贵史料,现在,家居浜東的朱鑫德同志又是我们区的档案局局长,文史研究会的直接领导人。我们能否利用这些资源为浜镇做点事。我个人认为,要在原地,恢复原状,重建一个浜镇,作为崇明的一个旅游胜地,应该很好,但,会碰到诸如此类许多问题,不太现实。但搞一个模型,陈列在档案馆或博物馆,这努力一下,应该可以吧!白老头子,清家早晨在瞎想,供群友们议论,领导决策!“

  2、严志仁说:”我赞同黄镛老师想法,根据史料记载和陆文形等老师的回忆,可以创作出曾经辉煌的浜镇模型,放在区档案馆让大家观赏。“

  3、沈建球说:”浜镇啊浜镇,难忘的浜镇;唯独你未能留下原貌,只是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遗憾,激起了人们对你无尽追忆;无尽的挖掘;无尽的拼接;无尽的梦想还原于届时的风貌。纷纷正在不尽的努力……!为玉龙老师的辛勤佳作再次点赞![强][强][握手][握手]“

  4、施卫国说:”为施玉龙老师的美文点赞,真是写不尽的浜镇,桥庙堡浜四大名镇,独独浜镇没有留下来,让人留下诸多遗憾,以前崇明的各级领导对保护名胜古迹的意识并不太強,否则生态岛建设中会更具光彩!在每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需要有独具眼光和担当的领导。六七十年代,正是备战备荒压倒一切的年代,各个农场的集镇都建得十分分散,但长江农场老党委书记边写检查边建长江一条街,才有了今天的东平镇!“

  5、叶振环说:”崇明浜镇有一千条理由还原名镇本来面目!!有关部门应该用实际行动给崇明人民一个迟到的道歉!!人代会应该尽早通过重建浜镇的决议案!!这似乎是痴人说梦,但完全在情理之中。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6、龚成亮说:”坊传,还有一个不延续繁华原因是:总户数缺一点,按当时标准,镇上必须满200户可单独设镇,可惜缺10户。仅190户。否则象新开河,庙镇一样全转居民户口了。“

  7、朱鑫德说:这段时间诸文友说了浜镇好多的人,好多的地名,好多的事,着实让我感动。炳刚说的“郎”,其中两个郎,一个推小车子的是我爷爷,一个赶牛的是我的大伯。浜镇好多的地名有些有很深的印象,有些还第一次听说。至于汇集一些浜镇史料,做些模型在博物馆,是个非常好的建议。但也要等把桥镇,庙镇,堡镇搞好了再轮着浜镇了。[偷笑][偷笑][抱拳][抱拳]”

附录:

  1、《崇明浜镇地名拾趣(一)》(施玉龙| 崇明浜镇老地名拾趣(一)_腾讯新闻 (qq.com)

  2、《崇明浜镇地名拾趣(二)》(施玉龙|崇明浜镇老地名拾趣(二) (qq.com)

  3、《崇明浜镇地名拾趣(三)》(施玉龙|崇明浜镇老地名拾趣(三)|崇明|施玉龙|浜镇 (qq.com)

一定也会谢谢大家的关注!虽作些选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