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环浜摄影集锦(四)

标签:
曹杨环浜红桥“曹杨故事”雕塑图片历史 |
分类: 上海曹杨 |
下图:曹杨环浜上“红桥”桥堍处的“曹杨故事”雕塑。2021年10月1日拍摄。
一、先讲讲“红桥”的故事。
红桥于1951年与曹杨一村的同年建成。1975年2月重建,为重力式桥台,单孔双曲拱梁,长11.32米,宽6.5米,载重10吨。水泥桥栏的栏板仍漆为红色。
曹杨环浜上的红桥,名字最独特、桥龄最老和故事最多的一条桥。曹杨环浜上其它公路桥的桥名,都以路名来命名桥梁名,例如花溪路桥、兰溪路西桥等等,只有“红桥”,因木制朱栏而得名红桥,一直沿用至今。
1952年6月25日,《解放日报》记者,为宣传曹杨新村,在红桥处,为已搬入曹杨新村的纱厂女工孔阿菊和其丈夫徐真华摆拍了一张照片,成为反映曹杨新村新生活的著名历史照片之一。他们夫妇俩屡屡出现在媒体上,用当前的话来说,成“网红”了!
电影《今天我休息》里的“红桥”实景截图:
二、“曹杨故事”雕塑的故事。
该雕塑根据五十年代的一幅历史照片,由上海美院集体创作,并安置在同一地点,用雕塑方式复制历史。
下图:曹杨新村村使馆里陈列的“解放日报”刊登的红桥历史照片。
图片的文字资料:“乔迁之喜”曹杨新村1951年奠基,首批入住的1002户居民多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人。1952年劳动节之际建成的曹杨一村两层楼、白墙壁、红屋顶、平坦的石子路一排排绿色的梧桐树,工人新村的风光无限好啊!倍感亲切的是全国老劳模杨富珍、高式娟、的首批入住,,创造了一个个的“第一”,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第一个新中国劳模的入住......曹杨新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光荣于梦想”的缩影。1、曹杨一村。2、这是建成不久的曹杨七村。3、搬进新家不忘来处,贴上领袖像,帮我看看正不正。图为1952年7月3日,刚刚搬进新村的一个工人家庭正在愉快地布置新房。4、这是一张经典的红桥相会照片,迁入新居的年轻人把红桥视为浪漫之桥,爱情之桥。桥上一走,定能牵手相伴,白头偕老,一生幸福。5、乔迁新居后小朋友一起合影。
上述提到的五幅照片,其中三幅,即第三和第四幅的主人翁,均为纱厂女工孔阿菊和其丈夫徐真华。见下图:3、搬进新家不忘来处,贴上领袖像,帮我看看正不正。图为1952年7月3日,刚刚搬进新村的一个工人家庭正在愉快地布置新房。
上述提到的五幅照片,其中三幅,即第三和第四幅的主人翁,均为纱厂女工孔阿菊和其丈夫徐真华。见下图:3、搬进新家不忘来处,贴上领袖像,帮我看看正不正。图为1952年7月3日,刚刚搬进新村的一个工人家庭正在愉快地布置新房。
见下图:“4、这是一张经典的红桥相会照片,迁入新居的年轻人把红桥视为浪漫之桥,爱情之桥。桥上一走,定能牵手相伴,白头偕老,一生幸福。”
从这幅照片上看出,当时是木结构的桥梁,棠浦路,还是石子路。
下图:曹杨新村村史馆红桥历史照片局部。
附:红桥位置图。2015年3月我撰写曹杨环浜摄影系列博文时,采用大体字制作了一幅环浜上的桥梁分布图,有点现在的称谓“长者版”了。该图常被撰写曹杨史文章的作者采用。从图中的公路桥的桥名,除“红桥”外,都以路名取名。(其中的桂香桥,供曹杨环浜两岸居民通行的步行桥)

后一篇:解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