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黃镛先生《风风雨雨七十年》(上)随笔

标签:
乡土文化《风风雨雨七十年》黃镛图片文化 |
分类: 崇明记事 |
2021年7月微信“心语作者群”内黃镛先生将微信内的作品,辑录出版了《风风雨雨七十年》(上),这是继2020年群友黄汉亮先生的《月照盘龙河》一书后,第二位群友出书,并由群内的两位大人物陆安心和袁永达先生(熟悉陆和袁先生的群友施炳刚先生语)撰写了序言和跋,反映了一位退休老人在乡土文化园里耕耘不辍的精神,为丰富和传承崇明的乡土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于2020年8月撰写了一篇拙作“《月照蟠龙河》序言、跋和书法欣赏”,今见黃镛先生,是群内第二位出书者,群友纷纷写诗祝贺,一帮崇明退休老人对乡土文化的热爱跃然纸上,遏不住激动,便辑录相关信息,汇编成《读黃镛先生《风风雨雨七十年》(上)随笔》。我信奉“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秃笔难尽心意,只求记住微信”心语作者群“的成长、成熟的瞬间,以此祝贺黃镛先生的新书出版。
黃镛先生于2019年5月加入微信“心语作者群”,2020年1月开始撰写乡土史料和自传性的文章,至今已发表了二十五篇,《风风雨雨七十年》一书辑录了二十三篇。乡土史料和自传性文章,不同于文学创作。他写作严谨,”丁是丁,卯是卯“,遵循:不虚构、不歪曲、不粉饰、不虚美等基本写作原则,俗话说,都要言之有据。
陆安心先生在“序言”里说:“《风风雨雨七十年》一书,是黄镛先生的人生写照,充满着风雨和阳光,充满着对先祖的尊崇和敬仰,对家庭的赤诚和热爱,对朋友的真诚和热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忱。”
袁永达先生在“跋”里说:“然而闲不住的他又转向崇明民间传统习俗、民情、地名等乡土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研究、撰写。拿起了一辈子心仪的笔杆子,再操旧业,笔耕晚年。先后撰写了《细说崇明人的祭祖思亲》、《细说崇明人祖孙三代寻(娶)媳妇》、《童年趣事》、《回乡务农的难忘岁月》、《漫话崇明张网港西侧的长兴镇》、《圆梦的路上》等数十篇佳作美文,为还原史实、了解透乡情,黄镛又拿出了“拼命三郎”的劲头,走村串户采访上了年岁的当地老人,拍摄遗迹遗址;到图书馆、档案馆查资料,找史料,常常为一篇文稿的齐全完整,花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心血。在撰写《圆梦的路上》这篇文稿时,为弄清崇明“老三届”毕业生的数据,基本走向,恢复高考后录取大专院校的情况,先后采访十多人次,查阅、借阅大量的文史资料。这种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感动着被采访者的心灵,带动了被采访者一起回忆,一起查寻资料。‘动动笔、练练脑、写写过去事,让小辈们记住乡情乡愁,既是传承乡土文化,又是笔耕的乐趣’黄镛如是说。”
袁永达先生在“跋”里概说了黃镛先生的一生简要经历,读来可喜!我虽未与黃镛先生谋面,但从微信群里的交流,感觉袁先生写得真实!
黃镛先生自述出书目的。7月14日黃镛先生在微信群内对群友祝贺时,回复说:“今晨有点事!迟复为谦!受(黄)汉亮之精神感染,参照《月照蟠龙河》,在建党一百年之际,将群里推送的拙文稍作整理并特请安心老师作序,永达兄写跋!好象是一本书了!其实是一本写给自己及兄弟姐妹和好友看的没有书号的书。其真正目的是留下人生痕迹, 传子传孙!自己的份量自己知道!所以不张扬,不汇报,怕浪费大家的时间。有兴趣的群友可与我联系,我一定 赠送!”
群友沈建球先生,虽未谋面,我感觉,他是一位”欢乐哥“,他喜欢拍摄和发送自己的生活视频,供群友共享。7月15日上午他看望老同学黃镛先生时,也拍摄和发送了相关视频,我截图了几张视频,一睹黃镛先生的风采。
陆安心先生和袁永达先生所撰写的”序言“和”跋“,非常精彩,我全部附录在文后。
文章最后,我选录了黃镛先生的文章的网址,方便感兴趣的读者,打开阅看。
一、《风风雨雨七十年》一书上的黃镛先生的介绍。
7月14日微信“心语作者群”内的群友,获悉黃镛先生出书后,纷纷写诗歌祝贺。
祝贺黄镛老师新书《风风雨雨七十年》出版
吴忠
风风雨雨七十年,
走南闯北步履坚。
著书立说忆苦甜,
新篇出版喜空前。
人生路上多勤奋,
不忘初心任担肩。
各个岗位流热汗, 为国为民作奉献。
品格风范永传承,为家精神财富添。
贺黄镛大哥新书出版
顾士云
七十春秋多风雨,
三龙桥边是血地。
新书未见墨已香,
笔耕已到硕果期。
历览平生无憾事,
献身初心不由己。
古稀难忘桑梓情,
春风晚霞抒胸意!
黄秀廉(网名:纯净水)
老骥伏枥立志传承,乡思乡愁乡恋乡情,
情怀壮志写就文章,七十载风雨犹未尽。
娘舅外甥心连心
九十又二已高龄, 耳聪目明挺精神。
风风雨雨七十年,
新书乃是外甥敬。
自小看着黄镛长,
岁虽古稀常挂心。
今日见书如见人,
娘舅外甥心连心。
四、黃镛先生向施惠新先生的孙女赠书。
7月16日下午黃镛先生怀抱施惠新先生的孙女,称:“我与施惠新共同完成了一个传承,把乡土文化传给他的孙女!”吴忠先生见照片后书写了诗歌。
传承情深
风风雨雨七十年,
黄老著书写忠言。
抱定宗旨为传承,
喜见今日实例现。
施姓名人小禹彤,
爷爷跟前把书接。
爱不释手获珍宝, 开卷细读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