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2021-03-11 07:48:19)
标签:

望夫麦

朱鑫德

季儒德

崇明浜镇

微信心语作者群

分类: 崇明记事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始作俑是朱鑫德先生

                                                                      陆文彬

       2011年8月在“这里便是云端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ganxieyezi)上,看到了博主于2010年3月26日发表的望夫麦——半个世纪的幸福守望》《云端集》,描写了崇明浜镇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一对恩爱的年轻夫妻,丈夫被抓壮丁而分离,妻子几十年寻夫杳无音信,把对郎君的思念和期盼, 寄托在夫妇俩一起收获的一缸元麦上,每年都翻晒,每日都期盼郎君回家,给他做“和麦 饭”吃.....

       因故乡的故事,我特别关注,便在网上搜集了《望夫麦》的相关信息,再添加了我对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浜镇抓壮丁的记忆,写成崇明浜镇忆旧——望夫麦(十六)》拙作(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01cbf0102drun.html),文内还记录了我与这里便是云端的博客“博主交流的一段话,她回答我说:“很喜欢崇明岛……可惜,那里有我欠下的一段情……”。她准备写一篇此题材的电视片,我希望她能如愿,了却末了情。

       那时,我在网上查询“望夫麦”,发现2002年1月6日新华网就报道了,由记者杨金志和通信员季儒德撰写,然后多家媒体纷纷转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包括海峡对岸的台湾的崇明老乡也纷纷帮助寻找,但均无下落。

       一晃十来年,悠悠岁月,逐渐抹去了人们对望夫麦的记忆。但在2021年3月5日微信“心语作者群”发表了黄汉亮先生的炒焦麦粞》一文,犹如一颗小石子丢进了荒野中静谧的水塘,一声“咯咙咚”,随后清澈的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犹如引发了望夫麦连续故事,掀起了群友对望夫麦》一文的阅读、讨论、追忆、建议和撰写诗歌等抒发自己的感情

       炒焦麦粞》一文让我得知,最早发表在《崇明报》上,而且点明了朱鑫德先生撰写,该文说:古老的浜镇东市有一位老奶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和她新婚的丈夫收割晒干了两缸类麦。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一个漆黑的夜晚,丈夫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此时,她已经怀了孩子。之后,老奶奶天天盼望着丈夫归来,始终把两缸类麦作为爱情的寄托,每年精心翻晒,不愿轻易食用。待到半个世纪过去,两岸相通,老奶奶的儿子也已经儿孙绕膝了,老奶奶望眼欲穿,却始终不见丈夫踪影……那一年,两缸麦子变成了一缸。据说陈年类麦可以辅助治疗糖尿病,于是厚道善良的老奶奶 急人所急,送走了一缸。剩下一缸类麦翻晒时,不慎掉落了几粒,几天后居然生根发芽了。看来这 爱情之魂历久弥新,已经依附在类麦身上了,真是海枯石烂心不死啊!这个故事,浜镇的朱鑫德老师曾经以《望夫麦》为题,动情真实详细地记录了下来,刋登在二十多年前的《崇明报》上。(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476542887233155)

       炒焦麦粞》一文发表后引出了《望夫麦》一文,群友@老杨把它说成是搅动一池春水”!我先粗粗撰写记录,日后好好品味!

         一、微信“心语作者群”黄汉亮先生炒焦麦粞》一文出的故事。

       2021年3月5日16时08分微信“心语作者群”发表了群友黄汉亮的炒焦麦粞》一文。

       3月6日晚上8时45分群友龚成亮对黄汉亮说:“朱局长写过关于望夫麦的文章,却不知,更未曾读过。见黄镇文后才晓。是否有机会一阅?

       黄汉亮回答:“那得请朱局长再发一次。或者寻找一下当年的《崇明报》”。

       龚成亮续问:“有何渠道找到该文,让大家分享。

       我看到后,想起我在新浪博客上留有上述文章,因新浪博客升级后,引发了混乱,我没有在自己的博客上找到,而在我记录陆安心先生转发上述文中找到,先转到我的微博上,并于晚上9时45分把它转发到微信”心语作者群“,并说:“见群友问起《望夫麦》,我在2011年时作了一些记载,文字很粗糙,看起来很吃力,但能看到一个大概。是否想找那一篇?供参考。

        群友施玉龙先生见群友打开它有点费劲,便从“心语公众号”上找到该文后,转发到群内。我一点击它,很方便打开了,版面也很靓丽。再细看,原来“心语公众号”已于2016年9月27日推送了。此事,让人感觉施玉龙先生有博览信息的好习惯,先有博览,才能助览,一下子就找到了该文!另外,也初显了心语公众号”的乡土文化的能量:您想找的文章,就到心语公众号”里找到!如果再经十年、二十年......它收录和发表的文章更多,显现乡土文化的能量一定越来越大!

         二、《望夫麦》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浮出水面作答。

        朱鑫德先生看到群友谈及该文和他,便于3月7日8时20分在群内说:“各位同道早安!说起《望夫麦的故事》,始作俑者倒真的是我。20多年前,我发现了绿皮缸,挖掘了故事。而后与季儒德老师合作写了这篇文章在《崇明报》首发,引起了海内外的一定反响。嗣后我也接受了诸多媒体的采访,后又发表了相关文章。惜陈老太两年后驾鹤西去,许是与主人永久的在一起了。

         吴忠:“谢谢朱局长的首发让这动人的故事得以传世。

          三、作者之一季儒德先生当过小学和中学老师。

        群友谈起了《望夫麦》作者之一的季儒德先生,在东平小学教过书,群友顾云娟女士在读初中时,李儒德先生教过她。吴忠从亲属那里得到了季老师的手机,对顾云娟说:您要的话告诉您。

        四、望夫麦》搞动一池春水。

         1、 老杨先生建议编写舞台剧。

           3月6日9时8分@老杨说:“ 我觉得《望夫麦》的新闻题材完全可以经过艺术加工创作成一个感人至深的舞台剧。故事时间跨度长,情节一波三折,戏剧冲突明显,人物关系紧凑,比较符合戏剧创作的三一律,既能反映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回归团聚的重大主题,又能体现崇明特有的风物人情,望夫麦成为贯穿全剧的道具和情感象征。当然必须经过再加工创作,使之比生活中的故事更丰富更富有感染力。可惜不知道崇明能不能演?

        群友纷纷对@老杨的热烈反响:

        严兰珍:”@老杨给您的提议点赞!

        严兰珍:老杨,不必担心崇明能不能演,创作完工,交给群内袁祖铭,您和我们全群人就可以等看第一场演出。据我所知,他手下人才济济呢!

        吴忠:”老杨老师的建议甚好!上海文慧沪剧团曾经排练上演过反映崇明东滩湿地吹哨人保护候鸟的原创沪剧团,另外文化馆也创作排练上演过反映乡村题材的原创话剧,非常成功,既有之前的成功,就一定会有后来的成功!

       施炳刚:”非常期待,能让望夫麦搬上舞台或荧屏,让这动人的爱情故事,名扬四海。

        施炳刚:”@严兰珍好主意,袁站肯定乐意出力并付诸实施。

          施炳刚:“期待老浜镇在《望夫麦》剧的演出成功,重树辉煌。

        @老杨说:“朱局一篇旧作搅动一池,如果朱局让人不让主创,我愿助臂之力

         2、 袁永达先生建议收录在今年编写的崇明县志里。

        3月6日19时31分袁永达说:”黄镇的一篇《炒焦麦粞》引出‘望夫麦’这一凄婉情深、刻骨铭心的故事,既蕴含崇明纯朴醇厚的民风,又折射崇明人‘忠贞、坚守、坚定初心,’对‘人、事、情’矢志不渝及仁厚操守!既是崇明人的优秀品质,也是我辈及后代发杨传承的民粹,更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五千年文明的源头活水!目前正在编纂的县志还未最终定稿,朱局是总编,我想,《望夫麦》可作‘专记或附录’收录进去。

        群友对袁永达的建议的热烈反响。  

        陆文彬 :”点赞袁局精彩点评!“  

        黄汉亮:“为袁局富有哲理的精彩点评和有远见编志设想点赞!

          3、群内对《望夫麦》的人物很熟悉。

        3月5日20时35分龚成亮说:”关于‘望夫麦’,其大孙子与我认识的‘亲家公’。其事20年前上过上视《新闻透视》,千真万确。“

         3月6日10时24分严志仁说:“@陆文彬老师......《望夫麦》讲述了秦家的故事,他家儿子、媳妇、孙子我也认识。“

        五、群友纷纷撰写诗歌点赞《望夫麦》选录。

           1、吳忠 

麦收本欢欣,岂知灾祸临。

壮丁被抓走,爱妻孤零零。

留下麦两缸,盼夫早回门。

年年总翻晒,遥遥无音讯。

据说麦越陈,越能助生灵。

恩夫虽未归,行善以传情。

可恨海峡浪,阻隔团圆人。

故事非传奇,真实最可信。

感恩老先生,将其撰成文。

从此天下人,皆为此动情!


为陆文彬老先生点赞!

人 有 情   麦中存

一一再读《望夫麦》有感

麦收本欢欣,岂知灾祸临。

壮丁被抓走,爱妻孤零零。

留下麦两缸,盼夫早回门。

年年总翻晒,遥遥无音讯。

据说麦越陈,越能助生灵。

恩夫虽未归,行善以传情。

可恨海峡浪,阻隔团圆人。

故事非传奇,真实最可信。

感恩老先生,将其撰成文。(陆文彬注:我仅仅将收集到相关文章留汇集在文内,故改为“将其汇成文”)

从此天下人,皆为此动情!


题巜人有情 麦中存》由士云校长惠赠,谢士云校长!

士云

难忘焦麦粞

家中曾备焦麦粞,

饥荒时节能充饥。

干吞一口焦麦粞,

口鼻都要留香味。

难怪闻到焦麦粞,

总感香味馨心肺。

肚皮发出咕咕嘀,

嘴里就要馋涎滴。

此物解馋又解饥,

曾经助人度荒饥。

过去曾是好东西,

如今有谁再品味?

大鱼大肉吃不完,

谁还希罕焦麦粞?

好了伤疤忘了痛,

饥荒经历己淡去。

难得黄镇笔下忆,

辛酸话题重提起。

粮食安全国大计,

珍惜粮食不忘记!

饥荒年代虽过去,

世人仍然要警记:

记得当年困难期!

记得干吞焦麦粞…!

吴 忠

21. 03. 06.

2、黄镛

@士云

难忘焦麦粞,

说得有道理,

常人说不全,

唯我士云弟。

3、@纯净水

@士云@吴忠@黄老师

三位老师献好诗,

真情渲染焦麦粞,

不用铲刀笔墨炒,

美味佳品香四溢。

焦麦粞啊不寻常,

你为人们渡荒饥,

焦麦稀啊是珍稀,

 

吃上一口香一世。

          六、现在上网搜查《望夫麦》,较我十年前搜索有很多差别,以前跳出一大批《望夫麦》的信息,现在好像都收入”学术“文稿了,点击阅看,不如当年方便,见截图。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我于3月10日打开了这里便是云端的博客“的博客,已找不到我曾经看到过的那篇望夫麦——半个世纪的幸福守望》《云端集》,该博主于2014年后没有发表新的博文。下为这里便是云端的博客“的博客截图。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2021年3月10日21时我在她的微博上发送了一份私信称:

     现在还玩博客和微信吗?我在你的博客上看了《云端集》2010年发表的《望夫麦——半个世纪的幸福守望》,还聊了几句,你说:’很喜欢崇明岛……可惜,那里有我欠下的一段情……‘,以后去过崇明岛吗?问好!”由于博主已很久没有发表新的博文,估计博主已不翻阅私信了!

     下图:微博上发送的私信截图。(截图上显示为5时,这个差误,不清楚)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附录:相关《望夫麦》微信聊天截图选录。

         1、寻找《望麦夫》一文的聊天截图。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2、始作俑者浮出水面和群友点评。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3、《望夫麦》作者之一季儒德相关聊天。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4、对@老杨的建议和群友的热议截图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5、袁永达对《望夫麦》的建议和群友的热烈点赞聊天截图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6、群友对《望夫麦》一文中的一家认识。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7、群友创作点赞《望夫麦》诗歌截图。(注:因画面长,截图不够全面)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十年后我才知道《望夫麦》一文的始作俑者朱鑫德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