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记事(13)
上海真如古镇风光
陆文彬
2007年3月2日中午到上海的真如古镇游玩,但早已没有“古”的痕迹,只有“古”的名称。
真如镇在上海普陀区,因真如寺而得名。真如镇作为上海市的一部分,经历了农村社区→城镇社区→城市社区三个发展阶段。据镇志记载:“元延佑七年(1320年),僧妙心移官场(今大场附近)真如院于梨园浜与桃浦交汇处,请额改寺,因地处嘉定、上海两地的水陆交通要道,香火旺盛,寺前形成市集,并缘寺而得名真如镇”
元明清时期,真如为典型江南水乡风貌,村民以种植棉、稻为主,手工织布业亦颇兴盛,是远离上海城区的农村社区;鸦片战争后,上海城市经济发展迅即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漩涡,真如植棉代以种菜,棉商代以菜商,成了上海西北蔬菜中转集散地,饮食、米粮、百货、茶馆等业伴市而兴。清末以后辟筑的沪宁铁路、真西铁路支线及民国期间修筑的真南路等,使真如成为上海西北郊著名的集镇型社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城市空间不断扩张。随着道路的拓展,曹杨新村的兴建,市区工业迁入,真如街市与市区渐融为一体,城市经济发展迅速。8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型市政设施建设迅速推进,房地产开发,市内居民大量迁入,城市经济和城市人口聚集,原有农田逐渐消失,真如镇无论在景观上、还是在人口构成和经济构成上,均呈现出带有明显的城市边缘区性质的城市社区的特征。
沿兰溪路向北走,远远便可见一座大牌坊,上书真如古街。进入古街,道路两旁皆是仿古建筑的店铺,地面为青石砖路。
真如寺,寺名乃取自佛经《成唯识论》里的解释:“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寺内横梁对联有“佛日光辉崇盛世群咸悟真如”之句,点出了寺名的来历。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间(1208年-1223年)。原为真如院,僧永安改建。元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僧妙心请额,改为真如寺延祐七年(1320年),新建大殿。现存大殿的额枋底部,有只钩阴刻“(时)大元岁次庚申延祐七年癸未季夏月己已十十一日巽无能为力鼎建”二十六字,当为大殿梁完工之时。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僧道貌岸然馨重修,后渐颓圮。弘治中(1488-1505年),僧法雷再修。崇祯未年(1643年前后),僧慧云重建殿堂。至清末始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僧念头岸再建。
真如寺迁建以后,因香火旺盛,寺前出现市集,缘寺得名,称真如市。随着集镇的发展,位于镇北的真如寺也不断扩大。正殿(大雄宝殿)四周扩建了许多偏殿佛阁,清末时,东庑有送子观音殿、伽蓝殿,西庑有十王殿、痘司殿,寺前有韦驮殿、鄂王殿、鲁班殿、财神殿、北方殿,寺后有大悲殿、文昌殿、西方境等,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寺庙建筑群。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东进时,除正殿外大部分建筑被毁。1949年后,上海市政府曾几次拔款修理大殿。最后一次整修於1992年由僧妙灵主持进行。
下图为:资料照片
现在所见的真如寺乃是新建不久的寺院,为粉墙青瓦间以原木或青石结构的建筑。寺院占地相当大,建筑精美,其中的石刻经幢和佛塔尤为给人影象深刻。佛塔底层刻有八大菩萨造像,在其它寺院很少见。
真如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大雄宝殿为元延祐七年所建,历经六百余年沧桑,至今仍保持着元朝寺院建筑风貌,极具历史价值,被列为国家级文物。观音殿的观音塑像和浮雕均雕造精美,仪容壮严。寺内藏有《大正藏》、《ヤ字绩藏经》等各种版本大藏经四部及其他佛教经典。
另寺内有古银杏树一株,树龄达七百年左右,老干婆娑,掩映於梵刹之间,堪为佳景。
1979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该寺大修,发现殿内额底部写有“时大元岁次庚申延祐七年癸未季夏月乙巳二十一日巽时鼎建”字样,因此确定真如寺殿为元代建筑而列为保护建筑
真如寺的标志性建筑真如塔,一共有九层,要一口气爬上去真的不容易。
走进真如古镇的 牌楼
真如古镇 街景
原先的真如老街早已改换了面貌:老房子早已没了踪影!
原先真如寺的山门朝南开,现在被封死了
改建后的真如寺的山门朝东开,门前的题字。
门前的石狮(有两座)
真如寺门楼
真如寺内景观
石经长廊
从外面看真如寺
真如寺前面的商业街
旁边围观算命先生的人群
真如寺外的居民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