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两个评中考语文试题的帖子,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帖子一:
语文:饱含中国传统文化考查综合语文素养
金东方学校
吴海宁
*记者付琛整理,摘自《三峡商报》6月21日,第六版
整套试题以“经典”为主题建构,从《诗经》至《论语》、从唐诗至宋词,由品书法、赏诗词至写感悟,注重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让每一位考生在通过做试卷充分展示自我语文素养的同时,经历了一场独特的语文经典阅读之旅。
试题重视语言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积累的考查,既考查了学生在经过九年语文学习之后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与语言学习技能,又考查学生精神世界、情感品质、审美情趣和个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注重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考查感悟和语言运用,在写作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兴趣(价值、情感)指向、思维习惯、书面表达等多方面的写作素养。
试卷虽然仍以书写、阅读、写作三大板块布局,但较之以前的语文试题,在书写方面,变照搬抄写为对汉字书写、书法常识二者的综合考查,这也是在保持原有中考开卷考试命题格局的前提下对考试样式所做的适当变化与突破,是对如何在课改前景下有效传承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做出的有益探索。学生做出答案“读百家经典,做一代新人”,并不难。
在阅读方面,四组阅读语段,由“《诗经》撷英”、“宋词写意”、“《论语》心得”、“唐诗映象”四个板块,内容有《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当往事成为记忆》、于丹《<论语>的温度》及《千古唐诗》等,涉及10多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足迹的文人墨客,学生在阅读这些语段之时,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灼灼光华,所有问题,均源自语段,答题难度不是很大,考下来,大部分同学觉得不是很难。
在写作方面,大、小作文的设题力争为未来的作文教学如何走提供一个可供探究的发展方向,命题者所追求的是“希望广大考生用真心写作、用真情诉说、让真人站立。”
帖子二(选自“仰泳的鱼”):
2007年宜昌中考语文试题可谓别出心裁,全卷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经典为主旋律,书香气四溢。这一风格也在两道作文题上得以体现:大作文引用了孔子的言论,小作文则选用了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少语文专家及老师都认为是两道颇具品味的作文题。
不过金无足赤,题无完题。个人觉得两道作文题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大作文引用的孔子言论本身存在理解上的分歧。“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人理解为“饭菜越精致越细腻越好”,这和命题者的理解相同;但有权威专家指出,此处的“不厌”是“不满足于”的意思,这句话本意是:不因为食物的精细而贪吃。这就和前一种理解截然相反。这且不论,因为既有两种理解,命题者取其一当然不能算错。问题是,按照命题者的这种理解,孔子的这句话,包括“割不正不食”,曾招致激烈的批判,认为在吃的问题上精挑细选正体现出孔子思想中的阶级局限性。客观地说,这种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对于古人哪怕是孔圣人的这些观点还是批判地吸收比较合理。从命题的行文看,命题者对这句话是认同的。我的担心可能有点杞人忧天,那就是会不会对现在本来就过分追求生活享受的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既是弘扬国学精粹,我觉得在内容选择上要特别注意。
当然,此题并不是要考生就吃论吃,而是希望考生由此生发开去,谈及生活态度,阅读品味,审美倾向,人生追求等。此题从引文到写作要求之间的“桥梁”是这么一段话:“时隔两千多年,我们再来品味这些话,感到它谈论的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阅读品味,一种审美倾向,一种人生追求……现在请你任选一种角度,由此及彼,生发联想”个人觉得这座“桥”搭得很精致,但不够实在,过不了这座桥的考生应该会为数不少。此题的联想当属于类比联想,对于很多考生来讲,存在较大的障碍,容易出现写作联想不当,严重偏离引文等问题,导致不能呈现出真实写作水平。考完以后,就有一个语文一直不错的孩子很郁闷,担心作文写偏了。
小作文要求考生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中所隐含的几何图形及图形之间可能存在的几何关系写一个300字左右的文字说明。弄清两句诗中隐含的几何图形应该不是难事,图形间的几何关系稍难一些,但也还可以说一些。难就难在既要“大胆想像”,又要“用平实的语言”!这可以说让考生陷入一个两难境地。“大胆想像”,想像什么?两句诗能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及图形间的几何关系并非特别复杂,这两句诗之所以为人称道,也并不因为画面复杂,而在于它传达给人一种空旷寂寞的感觉。让学生大胆想像,学生当然可以想到很多,但在几何造型这一方面实在是难有大的作为。再说,说明文字要求“用平实的语言”,即使有大胆的想像又如何展现呢?我对“用平实的语言”这一要求难于理解。命题者显然是想考查考生说明的能力。说明语言有生动与平实之分。平实,着眼的是准确,但在这里对是否准确是难于做出界定的——毕竟都是想像。这样一来,“平实”的要求反而局限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实际写作中他们会感到特别别扭。用点比喻之类的修辞,写得生动了些,会不会不合乎要求?这样忧心忡忡,束手束脚,哪能写出最佳水平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