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书!要“革命”!
最近“亲自”读了一批书,不少于20本。有精读,有泛读,态度比较端正,学习比较深入。为什么要突然间读怎么多书啊?不是说现在的教授,“亲自”做学问的越来越少,“亲自”读书的也不多见吗?(的确如此啊。有一次参加一个重点项目答辩会,答辩者郑重表示,如果申报成功,一定“亲自”完成,令几位评委感动得不得了,立马大加赞赏)“亲自”做学问,“亲自”读书的教授还是有一些,只是不主流了。“亲自”派的教授有三个“多不了”:经费多不了,成果多不了,奖励多不了。
话说回来,本人为什么读书?为什么?为了“革命”——不是政治“革命”,而是要追求事业发展和职业进步方面的“革命性变化”。自1996年基于“新制度经济学概念框架和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撰写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以来,本人一直把教育制度,特别是高等教育组织和制度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教育组织与培训机构是人力资本生产市场的微观主体。10多年过去了,感觉了解的差不多了,问题很多,根源在哪里也比较清楚了。实在觉得无话可说了。当然,作为研究来说,持续10多年的观察并不长。但我逐步清楚地认识到,我是一个喜欢变革的人,喜欢新鲜事物的人。变革的周期一般在7-8年。如果没有大的变化,就无法忍受。还有,我从经济学的基本思维观察研究教育问题,结果是在“经济学”和“教育学”的圈子里都找不到我的“学术社区”同仁。没有圈子,没有社区,就不容易获得充足的“社会资本”。
“革命”从读书开始!通过读书,寻找新的研究客体;通过读书,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当然,读什么书,要有选择。要有思想和战略。本人不喜欢官场也没有在官场上混的本性,对商场上和学术上的旁门左道、投机取巧行为不屑一顾。但对读书,情有独钟,功夫不凡,绝对是行家里手。在选择读什么书、读什么人写的书上,不会出什么“乱子”(当今市场上的书很多,很乱,很贵,很垃圾;大家请注意,“开卷有益”不适用了;请记住,图书市场不会比食品市场干净多少,苏丹红、三聚氰胺、氢化油等害你的身子,歪理邪说、胡言乱语、东拼西凑毁你的脑子)。
读的什么书?分为两类,一类是战略新兴产业方面的书;另一类是管理学研究方法方面的书。今后,选定战略新兴产业作为观察和研究的客体。研究其中的人才需求和开发战略问题,营利模式设计、评价和微观主体竞争战略管理问题。研究方法要实现“专业化”和“国际化”。掌握主流的实证研究范式。我们成立了研究团队——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发展研究中心。核心成员是国内一流的青年学者。在研究方法的学习上,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推动。现在,我对于“国际主流管理学研究方法”,基本上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具备了和青年学者对话的能力,实现了个人学术生涯方法论上的飞跃。
读书很辛苦,“革命”不容易!自己也不清楚动力来自何方?也许是上帝!家族也不是什么“书香门第”,智商也就到平均水平(远没有刘硕先生的智商高)。自小就有一种爱书、爱学习的冲动。目标明确,一门心思,认真刻苦,坚持不懈......就是要努力,要进步,要发展。一个目标达到了,再设定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最近的读书活动,就是为了选择新的发展目标。本人所说的就是所做的,从来不吹牛。不喜欢清闲自在(所以生活很单调,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单独和异性活动——不然会很紧张,不知所措),不准备设定退休年龄。
本教授发誓,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到老,进步到老,工作到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