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博士论文答辩后的讨论
(2010-06-06 07:55:42)
标签:
转载 |
分类: 【研究生培养】 |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论文答辩后的讨论
时间:2010年5月30日18:00-21:00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主楼A503公管办公室
主持人:徐家良教授
参会人员:朱培蕾、刘振国、谢庆林、万方、刘婷、王彦玮、厉秉铎
记录人:王彦玮
会议记录
昨天我们学院组织了博士论文答辩,在读书会之前就博士论文答辩的情况先做一个讨论,大家谈谈感想,聊的过程中再讨论一下。
万
徐老师:你说的有点道理,但是有些同学的论文还是花了很多功夫去写的,比如《地方政府公共预算政治研究》和《危机中的人力资本流动》两篇论文。
万
刘
徐老师:这个问题不大,是写作风格的问题。
刘
王彦玮:总体听后觉得理论方面的创新确实很难。有些论文的研究课题本身自己不是很熟悉,对其中的内容不是很了解,但是听后觉得很多东西感觉都是从文献到论文,没有实证的研究,听起来就没有太多的意思。
侯志伟:评判博士论文的好坏要从两个角度去看,一个是理论的创新,另一方面是论证是否可靠。很多论文都是在应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如果是问题对策的研究,博士论文就存在较多的问题。
万
谢庆林:首先祝贺朱培蕾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其次她是徐老师的第一个博士。去年的博士论文开题,今年的博士论文答辩,我都旁听了,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开题和答辩的整个过程,我对照了一下,发现基本上大家都没有变动题目,只是在范围和研究的角度方面有些微调,大部分都没有变动。听后我觉得博士论文的选题非常重要,在选题中角度应该再具体一点,再实一点更好。如果不能获得宏观层面的材料就要将选题角度缩小,选题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此外选题的过程中,论文的策略很重要,包括论文的选题和组织策略。从博士开题到答辩的前期汇报,一路走过来,我挺看好钱诚,而且我觉得钱诚PPT讲的最好,比较规范,总结得很好,讲的有理有节。我认为这种总结能力很重要,如何将十万字的论文精华简明扼要讲清楚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此外,最后5分钟陈述,有很多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对于老师们的问题没有必要挨个回答,因为有些问题具有关联性,归纳回答就可以了。此外,最后的五分钟是给了我们一个再次强调论文精华的机会,论文精华还是要讲出来。这是我昨天听答辩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朱培蕾:预算政治的论文起初选题比较抽象,如果只是从国家法律制度规范研究,较难写出实际意义,作者访谈了政府中一些参与公共预算过程的相关人士,包括石家庄、北京和山东的政府官员,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不少一手材料,这样就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了。我自己觉得,博士论文至少要用一年的时间去写,否则会比较匆忙。
侯志伟:我听了三年的博士论文答辩,基本上每次都能听下来,感觉实证研究现在开始有了,前两届用的很少。
徐老师:
第一,要像庆林那样,做一个有心人,要关注博士论文开题、预答辩和答辩的基本程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第二,要获取有用的信息。现在听课也好,听讲座和报告也好,要从讲座和报告中,获得百分之百的收获,是不可能的事,除非你的知识存量太少了。只要获取百分之二三十,已经是了不起的收获了。在枯燥中学会汲取智慧,从无聊的东西中寻找自己的东西和快乐。
第三,听别人答辩时,要尽可能去看一下论文,这一点万方做的比较好,他参加了半天,基本上把别人的博士论文都看了一遍。
第四,论文选题是关键。可以这么说,好的选题差不多等于成功了一半,有的题目太大,无法深入探讨。
第五,理论是需要分析的。现在有不少论文,仅仅是把理论作为一种摆设放在那里,实际上,理论是要用来分析现象的,在每一章中都要进行理论分析,
第六,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应然性研究,一种是实证性研究。目前,博士论文一般倾向做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中,方法主要是讲你的材料是如何来的,有的通过问卷,有的通过个案的访谈和参与观察,但不管哪一种,都需要有数据和资料。如果论文没有资料,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研究。
第七,框架不可忽视。博士论文中,用什么样的框架,对材料进行理论分析,会有不同的状态,好的框架有严密的逻辑。
第八,创新的类别。一般而言,博士论文创新主要是在概念、内容和观点上,如果是方法论上的创新,很难。
谢庆林:怎么处理资料不够的问题?
徐老师:这涉及到访谈技巧问题。通常情况下,如果想访谈某个组织或某一个人,应该是能够找到这个人的,通过认识的人去介绍认识这个不认识的人。关键人物很重要。
谢庆林:如果资料确实不好找,如何?
徐老师:这不是问题,选题时就要想尽各种办法去找材料,如果材料收集上比较难,就可以不选这个选题。收集到第一手的材料是一种能力,也是研究的基本功。
谢庆林:我们都面临选题,假定我是来写这个文章,我可能会找其中一个人,但是我拿不到写一篇优秀论文的全部资料。
徐老师:这要看你的能力了。我的博士论文写全国妇联,当时也通过朋友找到全国妇联的某一个领导,然后就进入田野访谈,所以找到一个关键人物非常重要,他为在提供资料上会给予你帮助。如果你现在没有做什么尝试就说找材料很难把选题否定了,这不可取。
朱培蕾:如果想收集较全的资料,还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要花一些功夫。
徐老师:有的同学,阅读量太少,写得不深。
谢庆林:有的同学的论文题目太大,是不是选题有问题呢?
徐老师:如果较早的进入田野,就可以知道选题是否有问题,有材料就做,没有材料就换个方向,因为选题太大了,不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