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人民日报》倪光辉记者采访】
(补充观点附后)
几天前,接受《人民日报》记者倪光辉先生采访。中午时分,电话半小时左右。观点见报。2009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文章:《扩招致教育资源捉襟见肘 教育质量饱受诟病》(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GB/10286752.html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10/30/content_12357844_1.htm)。
文中观点(补充观点附后):
“一个导师最多要带几十个研究生,根本忙不过来。”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建民教授,曾经就“扩招中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做过专门的调研。王建民说,在对高校导师的调查问卷中发现,经济、法律、管理等热门专业,一位导师名下的在校研究生数超过20人的比较常见。另外,一些教师为了增加收入忙于在外“走穴”,开办或参与各种培训班、辅导班,一身兼多职。这种结果,只能使研究生的质量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对在任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学校并没有明确责任,而高校职称评定条件中赫然写着:参加过科研工作或发表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两者的矛盾让一些青年教师对于日常的踏实工作和基础铺垫失去耐性,认为辅导学生代价大耗时长。急于出成果,就重科研而轻教学,而导师该不该对学生负责却没有量化标准。”王建民分析说。
说明:这是我前几年调研发现的问题。现在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中国大学所表示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但在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重视这项工作。大学垄断经营,卖方市场行为,没有动力认真关注过自己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能力。大学在干什么、比什么?大学在追求“科研成果”——到位的科研经费有多少?在量化评估的误导下,实际上科研“成果”普遍质量低劣,甚至是可以直接丢弃的垃圾。
导师指导研究生,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研究生数万的培养经费,基本上没有落实到导师手里。没有“好处”,为什么要花时间和研究生“见面”?!另一方面,即使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导师又能主导什么?全是行政化管理,导师没有发言权。导师对学位论文有机会负责,但是,论文通过通不过,对导师并没有什么影响。
基本结论是:
(1)大学行政化管理正在危害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如此下去,后果很严重!
(2)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主要责任不在导师!责任在政府、学校和学院行政管理者。导师没有主导权利;对导师没有激励机制去主导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