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记者问:大学“科研泡沫”?】

(2008-12-17 22:58:01)
标签:

科研泡沫

高等学校

北京

教育

分类: 【参政议政】

答《北京青年报》记者问:

对大学“科研泡沫”的看法?

 

《北京青年报》记者:北京教科院的一项调查表明:虽然北京地区高校的论文产出成果强,但科技贡献力量较弱,论文数量与科技贡献程度不成比例,大多数论文没有真正的转化为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更谈不上对经济的贡献。这被称为“纸上的专利”或者“科研泡沫”。请问:您对此怎么看?是什么原因导致高校老师热衷进行“纸上的专利发明”?为将“纸上的专利”落到实处,您有什么建议?

 

王建民教授:纸上的专利”或称为“科研泡沫”,的确是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绩效评估”的方向性错误所致。现行绩效评估,主要以“数量”为主要指标。有了数量,就算有绩效;有了绩效,就能带来各种利益!

       无论职称晋升,各种评奖,各种科研项目、人才计划、创新团体之类名目繁多是申请、申报,都主要是以个人、一个群体有多少科研成果为据——发表多少篇论文?获得几项专利?出版多少本书?承担或主持多少科研项目?名下有多少科研经费?培养了多少名学生?数量越多,绩效水平就被认为是越好!在这样恶劣的量化的绩效考核导向下,自然是要不断追逐成果的数量。
       至于质量,好像没有什么手段、没有太大兴趣或者所没有什么能力去评价或判断。因为评价的主导者是行政人员,而不是专家,更不是同行专家。学术成果的质量,只有“同行专家”才有资格和能力作出判断。
       “科研泡沫”的问题,是领导的问题,管理制度的问题,不是教师的问题。在现行制度下,教师只是一种“知识工人”,是生产一线的劳动者。
        应该怎么办?(1)取消“紧逼盯人”式的成果绩效评价。评估并决定投放科研经费,成果评价交给社会机构,要“历史性”评价,不能紧盯成果。这样做违反科研成果产生的规律。(2)减少对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对高等学校实施行政或准行政管理,严重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3)根本创新高等教育“生产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