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参政议政】 |
高校教师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通过举办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电子邮件通信、电话访问和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征求了近二十所市属市管高校和在京中央高校,上百位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优秀教师意见和建议。
调查发现,在基本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存在不少不和谐的因素。三成多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工作环境“不和谐”或“严重不和谐”。七成多的被调查者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压力很大”和“压力比较大”。另一项名为“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较大,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
根据调查结果,影响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工作环境,实现和谐高效目标状态的因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评价制度。近60%的受访者,对目前各校所实行的教学评价制度不满意。主要问题包括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指标不够全面、学生评教师的单向方式不合理、有一些学生的意见不客观等。有教师反映,有的学校过于听从学生意见,不尊重教师权利;有一些学生对要求严格的教师,评价分数低。有一些学校,仅仅公布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单方面评价结果,给任课教师造成很大压力。
2.科研管理与评价制度。大约70%的受访教师,对所在学校的科研管理与评价制度持否定态度。反映最多的意见是研究资源分配不公平。大多数受访教师认为,近几年申请研究课题过程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审批过程有不公正现象,批准资助比例太低,有一些学术带头人垄断科研经费和机会。科研绩效评价过度量化,重数量,轻质量,是目前科研评价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高校采用的SCI指标和各种成果奖励制度的合理性值得认真地反思。从提高综合国力的要求看,重要的研究成果不能都公开发表。SCI指标不应该成为衡量科研水平的主要指标。目前的一些科研奖励制度,本质上是“自我表扬”。有不少奖励评比存在不公正问题。
3.教师聘任制。76%的受访教师与学校签订3年(52%)及3年以下(24%)工作合同。八成以上的教师认为目前实行的教师聘任制,周期太短,不利于建设优质教师队伍,不利于创造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4.行政管理。半数的受访教师,对自己所在单位的管理现状和领导水平“不满意”或“很不满意”。主要问题有:领导能力有限,在其位不谋其政或不善其政;管理者以权谋私,建立个人利益小团体(如大量留用自己学生,任人唯亲),占领优势学科,直接控制学术资源和学术机会;权力制约机制严重残缺;行政活动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以长官意志行事。
5.收入水平。四成多的教师对自己的收入水平不满意。高收入的教师只是极少数。只有那些身居重点名校、从事热门专业、成为知名教授、掌握行政或学术权力者,才有机会获得高报酬。大多数战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普通教师收入水平并不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目前在北京市,教师工资水平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
6.职称晋升。有超过1/4接受调查的讲师和副教授,感到晋升高一级职称,尤其是正高级职称十分困难。指标少,竞争激烈。
7.非教学科研事务。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越高,科研成果越多,经历越丰富,被委以行政职务、学术职务和各种社会职务的机会越多。绝大多数教师是在“兼职”状态下完成行政工作或社会工作。大量本职的教学科研工作时间,被一个接一个的会议、无穷无尽的杂务、各种各样的表格和报告挤占。结果是“双肩挑”,“双肩”的工作都“挑”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