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人为何越来越热衷于“博客纠错”

(2007-10-20 10:40:02)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转帖
  日前,著名作家周国平在博客上开设“纠错媒体”栏目,他说:“媒体对我的报道中,常有不实或不准确之处。为了不误导读者,我决定在我的博客上开辟这个栏目,做必要的澄清。我希望,这将有助于促进媒体做更负责任的报道。”

  近来,通过博客来对媒体报道进行澄清、辩白和纠错,似乎已蔚成一种风气。韩寒、易中天、余秋雨、李银河……这些社会关注度高、麻烦事多的名人,时不时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文章,进行自我表白,以回应媒体对他们的报道。

  这些“纠错”文章,往往都能吸引惊人的点击率。然而,正如有识者所言,如此这般热热闹闹过后,是息事宁人皆大欢喜,还是陷入名人与媒体恶性循环的口水战;是被讥讽为炒作,还是真的能“沉冤昭雪”,却很难预测。

  拿周国平来说,有媒体报道说他号召读者“不要读”百家讲坛的书,因为它们“不是国学”。周先生于是在博客上很无辜地解释道:“当时的语境是,是否可以通过于丹、易中天来研习国学,我做出了否定的回答。我只是想说明,电视观众的热捧与研习国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可有媒体刊发他的这篇博客文章时,偏偏把标题改成了《我为什么说不要读于丹、易中天的书》。

  周先生博客纠错的经历至少告诉我们,当前一些社会娱乐类报道已经走入误区。众所周知,传媒在贴近生活、贴近百姓需求、反映真实社会方面有了不小进步。然而,一些传媒在市场化进程中,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最终体现在千方百计吸引大众关注度上,以至于出现了以牺牲社会效益换取大众眼球的极端倾向。

  典型的做法有四种: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置名人言行之语境、环境于不顾,前言后语之整体性于不顾,而采用断章取义、局部放大的方法制造卖点;二是挖空心思巧立名目,采用模棱两可、含沙射影的方式,编造夺人眼球的标题吸引读者;三是纠缠不休猛追猛打,采用貌似公允的笔调和立场追踪考问,将本无意义的话题不断升级;四是道听途说见风是雨,采用暴露隐私的“狗仔”方式,将名人原本完全个人化私密性的生活内容,暴露于大众视野之中。

  在这种以市场效益为第一驱动力的媒体面前,名人无疑处于弱势。正因为如此,名人通过博客这个完全个人化的话语阵地,消极被动地进行“纠错”,就成为无奈的选择。

  余秋雨先生曾说:“当代无孔不入的传媒为了追求刺激,有一部分就会张扬丑。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丑在感官刺激上的强度大大地超过美。这些文章最终传播的,并不是什么道义、真相和学问,而只是丑恶。”

  我想,名人热衷于“博客纠错”,在一定程度上,诚如周先生所言“这将有助于促进媒体做更负责任的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