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伦敦如果以“可支配”而论,不管在哪个区都属于绝对的低收入人群。大伦敦在上一个年度统计的人均年收入是27000英镑,也就是说每月大概在2000多英镑的样子,而我们一个月的“可支配”只有760镑。按照低于平均线50%而论,我们就是穷人。
可我自我感觉还是挺好,这个“穷人”的生活质量,其实挺高的。先说住,虽然挤了点,但是房屋状况、设施相当完备。24小时热水暖气,全套厨卫设备,洗衣机冰箱,电视、无线上网等等。住得还是挺惬意的。想想看,一个普通的伦敦人按平均水准拿工资,住房花个500镑,这居住条件可比国内的商品房不遑多让。
再说吃,我们经常光顾的位于leyton地铁站旁边的ASDA超市,这是个以低价策略成为英国四大零售商的超市,主要以低收入移民等为目标客户。一棵白菜卖89便士;2镑可以买六听啤酒;7.89镑每公斤的牛肉算是很优质的,而且绝对不打水。中午吃个汉堡王的套餐也就5镑不到,还有更加便宜的选择。即使是到唐人街吃自助中餐,8.5镑每人再加百分之十服务费,菜式不比国内星级酒店的差多少。
还有就是交通,一周的Oyester卡1到3区的,可以无限制在七天内乘坐除了出租车以外的所有市内公共交通,售价27.4镑;坐1个多小时火车到温莎城堡,往返7.8镑;上次去Bristol的大巴,郭伯网上订票往返2镑;汉莎航空飞欧洲的39镑起,比较极端的例子,郭伯一哥们两口子年初上欧洲玩,飞法国尼斯的单程票价1便士,而且含税。
购物也很好玩,前两天我们到购物中心逛逛,各买了一双翻皮短靴,郭伯的鞋底后点要15镑;我的差点,标价9.99镑,学生再打个折,最后算下来8.99镑;英国著名皮鞋品牌Clarks,很扎实漂亮的各式皮鞋,几乎没有超过50镑;更搞的是有家连锁的sport
world,正版的恩宝足球,2镑一个。
玩的地方咱们不太敢光顾,都是些免费的,什么大英博物馆、Tate艺术中心、大英图书馆、大英画廊等等,都是免费的。作为仍在使用的皇宫,温莎城堡的入门票价只要14镑多点,我们在火车站联票买只要11镑,学生还有打折;上个伦敦眼观光,好像只要15镑,拉你上去逛1个多小时。
通讯就更没得说了,最新款的手机,每个月消费20-30镑,保证一年,就可以免费获得。买电话的人就成了傻差了。
可我花钱还是挺难受,因为我老会把价格换算回人民币。以上价格如果换算,按15:1汇率计算,大部分贵得很。我在大英博物馆买个3镑的钥匙扣,下了好大的决心呢,算算一个小小的钥匙扣居然要了我45元人民币!
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总在说中国消费水平低,其实那是一个忽略了货币购买力的错觉。一个英国人用英镑到中国消费,岂止是觉得物价低?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现在的一个大学毕业生在中国的一般城市工作,大概工资也就1000多到2000吧,我们忽略货币单位,按各自在国家内的消费价格,可以对比一下这个消费水平。
2个货币单位在中国最多极端时候大概可以买两听啤酒;国内蔬菜现在几乎看不到1个货币单位一下的;牛肉猪肉的价格就不要说了;人均消费10个货币单位在国内估计只能街边吃粉面粥;一个月花费200的交通费很普遍;飞机火车的票价都是三位数以上的;500在广州可以住什么条件上个月大家都看到了;逛个故宫颐和园什么的,十年前就50了;除了拖鞋,我很久没看到1位数的鞋子在国内,我现在明白为什么中国农民工穿解放鞋,而英国的老黑苦力可以穿Cat;至于麦当劳指数,早就成为衡量货币购买力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情况一查便知。
前面的对比是基于忽略物品质量的简单对比,如果加入了质量因素,这种消费的差距更加可怕。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的消费物价水平,真的很高,东西太贵。
早两天我们访问Bedzed,看到他们用这样先进的环保技术在实践的建设Affordable
housing;还有我们一直疑惑的英国穷人房子为什么坚持不盖高层,而是联排别墅式的house,等等。其实都是这个购买力的问题,花同样货币单位的钱,可以享受更好的英国生活。
Bedzed的环保可持续住宅,这么“时尚的”东西竟然也是保障住宅
住房问题同样如此,当然,除了货币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政府尽责的问题。我们明天要访问的一个叫做Broadwater
farm
estate的社区,在90年代初,政府曾经拿出3300万英镑的经费用于社区改造。
而在英国,尽管各地各区政府制定的标准不一,但是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都可以享受补贴和折扣,并且这是一种法律授予的权利。说到一定的条件,如果你到各地的政府网站看看,你会发现这个条件几乎没有门槛,政府会根据你的收入、家庭、个人状况等给你一个评分,条件好的就要Wait
list了。但无论如何,这是每个人的权利,是民众的福利。
政府网站有详细的政策介绍和流程指引,甚至全本的政策和规划目标计划书任意下载,关于权利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详尽的在网站查询到。和我们在广州时查询政策的茫然形成鲜明对比。
而对于租房的补贴,根据你不同的租住房的性质,你可以选择不同的接受补贴方式,可以直接给钱:银行转帐和支票都可以;也可以直接给你的房东;如果你租的就是区里的公房,可以直接在账单里扣。反正随你喜欢,而且随时可以改变接受方式。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一个尽责任的问题。而尽责任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出钱的问题。低收入者和“符合基本居住条件”肯定有距离,这个距离的成本总要有人买单。在城中村是靠牺牲密度、阳光、安全等来拉平距离;万汇楼靠开发商出钱补贴;配建廉租房实际就是要开发商拿利润或者转嫁给购买商品房者买单,也许就是另一种“转移支付”吧。然而,无论如何,政府似乎更加应该承担应该承担的义务,老是想着转嫁成本,就像鼓励人民内部自己捐钱建小学一样,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