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ouban.com/lpic/s2412995.jpg
这本书大约读到五分之二的时候有放弃的想法,不想再读了。想一想,那这之前所花的时间岂不是浪费掉了。于是耐着性子看完。大概是因为我的希望当中,这本书里面应该有更多的能够刺激我的肾上腺素分泌的东西,就像读《殇阳血》那样一群犀牛一样酷的男人冲撞在一起,没有力气了各自离去,让跑龙套的留下来,死在战场上,依靠在一起,“倒像是兄弟一般”。
不能像战争那样场面宏大是自然的,但是也没有谋杀,阴谋,好坏莫辨的人性挣扎者。故事的两个主角就像是安静的坐在忏悔室里,而他们吐露的自己的罪恶,都用不着神父原谅。好像是一个纯洁童话。
后来两条几乎完全分开的线索慢慢汇聚到一起的时候才有了一些兴趣。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不同人的视角那里了解,这个或许也只有在书里、电影里才办得到。
于是看着两条线索梳理着故事,跟着作者来到了尾声。
合上书,也终于有一种释怀的感觉。窃取别人生活的换生灵、被交换到丛林中的孩子,在走过一段漫长的日子以后,在体会过人生跌宕起伏、聚散离合甚至爱恨情仇之后,渐渐沉淀下来,都给了自己生命中纠结最深的另外一个人一个出口。作为换生灵,他黑夜中启程,去寻找自己的爱人。作为人类,他在一场演出中,将倾注了自己的心血的乐章演奏,也将爱与恨释怀。
等一下。我好像想起什么,又把书拿起来,翻看最后的几节。在这本书快结束的时候,作者反复触及到了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好像可以用273页的卡维素苪和鲁契克的对话来说。
“有时候我不知道生活中的奇怪变故是当真发生过呢,还是我想出来的,也不知道我记得的事情是真实的呢,还是梦中的。”卡维素苪说。
“头脑常常会创造自己的世界,为了帮忙消磨时光。”鲁契克说。
看到这两句话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一个想法,哦,原来是这样,这本书才被写出来。
翻开书的封面,作者凯斯·唐纳胡的照片下面,简介中除了介绍作者的简历和这本书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提到,作者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个换生灵。
或者,是作者在从童年(也就是7岁)的时候,那种觉得自己是换生灵的想法就挥之不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不得不让自己适应成人的世界。作者心里同时有两个想法,孩童的一面希望自己永不长大,另外一面或许被长大后能够拥有的东西所诱惑,期待着进入成人的世界。这两个想法在自己的脑中并行,就像书中并行的两条线索。
为了“消磨时光”,作者心里的换生灵越来越来生动,越来越真实。(或者,“真实”只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那个现实吧。)就像是253页上面说的,“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让人物和地点变得比这个时刻变化的世界更真实的话,那就是永远凝陷在时光中的文字。”“我写下来,是为了给我的换生,还有我和斯帕克交往创造意义。”
所以作者可能只是将自己在孩童时代的幻想坚持了下去,一直坚持到能够将这个幻想写下来,给自己,也给幻想赋予了意义。
所以那些处在幻想当中的孩子们,你们可以选择,让自己的一部分来相信成人的世界,另一部分,留在自己的幻想里,那里,就算不被书写,也拥有着自己的真实,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