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宽与窄——成都老巷子的味道

(2013-03-13 11:28:54)
标签:

成都

宽窄巷子

文化

旅游

分类: 随笔杂谈

     
    宽与窄是一个尺度。在成都,宽与窄是一个街名。
    宽窄巷子还笼罩在早春的微曦之中。慢慢踏过光滑的石板路,幽暗的路灯在薄雾下泛着淡蓝色的光。户户紧闭的朱漆或黑漆大门,在清晨的半明半暗里散发着庄严肃穆的威仪,让我得以一一偷窥已经被岁月抹去的昔日喧哗和繁荣。仔细端详,那历史残存的痕迹在脑海里轻轻滑过,像一滴滴山泉溅落在坚硬的石岩上,掷地有声却又清凉透彻。偶尔有清洁工从身旁走过,匆匆的脚步顿时在巷道蔓延开来,像晨起的钟声,可以轻轻唤醒邻人缠绵的春梦。
    前一阵牙有小恙,经朋友介绍,便与附近的一私人诊所约定医治。来得早,诊所尚未开门,姑且到宽窄巷子溜达,却在不经意间饱尝了这里久违的安宁,没有嘈杂,没有吆喝,只有树梢偶尔传来的一声飞鸟的清鸣。用一句成都话说,巴适。
    大清康熙年间,在平定准噶尔南犯西藏后,有千余满蒙旗兵流寓成都,依大清规制在此筑城而居,其集中修建的四合院似的居所布局,大概在成都仅此一域,颇有中原遗风。如今,偌大的少城只留下宽窄不一的三条小巷,那些北来旗人的后裔,恐怕也早已将回归故里的夙愿演绎在宽窄不一的消遣之中,幻变成了成都本土文化的一个因子。
    寻一处角落坐下,向小巷的尽头望去,我暗自取笑自己。身在这城市,却还从来没有走完过这三条经过改造已经闻名遐迩的老街。在印象中,小时候偶有路过宽窄巷子,四周是那样静谧没有多少行人,更没有多少喧哗,路旁那一扇扇紧闭的大宅门威严而神秘,高大的树木森森有煞然之气,总令我不敢靠近。而今,这些一度濒临坍塌的大门多已修装饰一新,我依然未曾一闻端详,那心理的距离怎么就这么顽固?
    据史书记载,三条小巷原本皆以胡同命名,这源自北方的称谓最终被川人遗弃,而依其街道的尺度言简意赅的称作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细细回
http://s13/bmiddle/48bcfb05gd7e320d6f52c&690味,这改后的名字就那么直白,那么浅显,那么纯粹,凸显出川中市井百姓的坦诚与睿智,将一个最简单的称谓用到了极致。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广泛流传在成都街头巷尾的童谣,将成都部分习俗和街名串成粗俗放浪的段子,好记又朗朗上口,其中的“宽巷子,窄巷子,两个老头儿比××最能说明成都草民的幽默与率真,也最能彰显这里民情风俗赤裸裸的爽快,我不禁哑然失笑。
    仰望一扇不大的老门,门楣上“宽云窄雨”的题字引起我的注意是那么有诗意而又暗含哲理,仅寥寥四字,已将当年八旗子弟留驻在这里的残梦遗恨勾勒得如此生动逼真。可叹人生百年,多少宽途窄路,宽岸窄流,到头来也只为一笑而已,进一步是窄,退一步是宽,都可以归化在这“宽云窄雨”的意蕴之中罢。
    天色渐渐放亮,一丝阳光穿过高大的梧桐树,与店家的灯光揉杂在一起,给老街增添了不少的暖意。旧时的门廊与现代装饰在这里融为一体,恰如晨阳与灯色的宽窄交揉,历史与现实的宽窄交汇,那已不是可以用简单的尺度去衡量的了。
    一家早餐小店开门做起了买卖,走进去,要一碗热气腾腾的醪糟蛋,淡淡的甜,好爽。


                                                    

                                         写于2013年3月1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行走在山那边
后一篇:月光夜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