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个属于现代的城市。
在未来之前,曾经幻想过,可以去寻找张爱玲笔下的那些足迹。可是当我真正到达这里才发现,张爱玲的文字在这里已经成为历史,只有在那些回望历史的博物馆,老上海街,才能找到那种属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感觉。但更多的,已远远离我们而去了,再也寻找不到。只能凭着她的文字,去想象那三太太四太太七小姐们所生活过的白宫馆的样子。
一个城市,一个时代,都应该有一个人的存在,能够穿梭于时间和空间的纵横之间。
过去是属于张爱玲的,那现在呢?
当我坐在离开这里的列车之上,轻轻的翻开曾经搁浅多年的安妮宝贝,只记得说,安妮宝贝的文字适合在路上读,所以在出来的时候,就轻轻的带上了。
好几年过去了,这次才真正的读懂了这个以流浪为题材创作的女子的文字,让人看的心酸,读的寂寞。有人说安妮的文字会让人中毒,是幻化中的蓝色紫鸢。那或许是因为她说出了许多这个时代所没有说出来的东西。
在这个物质的躯壳下,本身隐藏着的就是一个空虚的幻影。可是她把一切都幻化成了迷离的文字,不求所有人来读,只求懂的人。因为文字是写给懂的人来读的。
关于寂寞,或许再也没有人能够和她相比。她的文字里的人物,都有相同的元素,那身服饰,就已经让人看到,他只有出现在她的文字里,突然也会来到这个世界,但瞬间又已幻化而去。因为那是一个虚幻中的存在。每每都只出现在我们的幻觉之中。
每每会一个人,把手机中的电话号码从第一个翻到最后一个,都找不出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原来早早的她已经将这样的感觉写进文字。在上海,不只有那些富贵的人,依旧有很多生活在社会普通阶层的人们。她说,我在吃早餐的时候省出一块钱,只是为了能够坐上两块钱有空调的公交,而不用去挤那一块钱的充满汗臭味的普通车。没去过上海不知道那里有多热,那是一种人所畏惧的炎热。如果没有空调,那将是一个让人难以生存的环境,尽管它美好。
在安妮的文字里,找到了真正现实中的上海,那一个个熟悉的刚刚去过的地方,宜家,徐家汇,淮海路。让人亲切。或许,这就是游离在这个城市里那个飘忽不定的灵魂吧。《彼岸花》那一系列发生在上海的和爱情有关的故事,组合了这个时代上海的变迁,发展和对未来的寻觅。她是一直在寻找的。
在路上,倾听火车撞击铁轨时的轰鸣,倾听自己内心灵魂与下一站目的地清冷的相遇。
她也给上海留下了一个时代,尽管有很多的人住在上海,也曾书写过关于上海的文字,但是能够真正被存留下来的又有几人呢?张爱玲,苏青?王安忆,安妮宝贝?一个时代都会给人们留下一些东西,而属于我们的这个时代呢?王安忆,安妮宝贝是否就是这个时代所赐予上海的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