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雨飘摇的年代

(2007-05-08 09:41:27)

    看完了《米》,一个作者估计都不知道要把他安排在哪个时代的故事,其中只说了一个三十年代。因此,我们就以中国的三十年代为轴,回忆着这个乌烟瘴气的故事原本就应该诞生在那样一个乌烟瘴气的时代。米在这样一个故事之中,应该是一个融会贯通的事物,因为整个故事因它而起又因它而终。米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而作者在此又将它与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衔接在一起,从一而终。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应该是奋进者更加奋进,愚昧者更加愚昧的时代,作者没有表现这样的大环境,只是通过侧面的人物从虚就实的体现了一点,那么他又要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表现什么呢?有评论家称之为“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寓言”,又有称之为一部精致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米雕”。但是,通过整个故事,更加显现出来的应该是那种扭曲了的人性的一种乱伦。他想通过一个人的视觉去反射那一个时代的错乱,去探索人性的卑微,他发现了作为一个人在心灵深处的那种自卑心理。因为无论谁,作为人,总想着要摆脱那种被别人驱使的像畜生一样的生活,可是当他真的摆脱了这样的生活,却发现,自己又去干像畜生才干的出的事情,但这时他自己不会去说自己干的是畜生一样的事情,而别人说他也无所谓,所以总之一辈子都是过着畜生一样的生活,只是不同的是前半生任人驱使,后半生驱使他人。这就是那个时代所富裕我们的思想,那种最愚昧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没有了人的存在,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黎民前的黑暗的时代。

    离开故乡,年轻气盛;告老还乡,命丧归途。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他为着那么一担米来到了这个家,到最后又因米而死,但他感觉欣慰,因为一生有米的陪伴,他喜欢把米粒塞进嘴里嘎嘣嘎嘣的咬着吃,听着清脆的声音,他能感觉到晶亮的米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无论这个家庭里如何的乌烟瘴气,米是一个始终,五龙,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几乎身心变态的人的一生的举措来展现中国在那个时代的那样一层人的真实生活,那种在码头杀人越货那种家庭里的非礼乱伦。织云怀了孩子都不知道应该是谁的,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属于哪一个男人。绮云本来是一个心性很高,很有几分叹春的血性女子,最后也被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弄的屈服,过起一种连自己都无法忍受的生活,一直到最后,她没有死,可是那样的生活,活着还有什么意义,那样的生命,到底有没有存在的意义?

    小说通过三代人的故事,但重点还是倾向在五龙他们这一代,或许本来就是这样,悲惨着的动乱才有故事,对世人是一种人性的摧残,可是它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种大悲悯的情怀,苏童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有着一种变态的心理,做出来的事情都有不合情理之说,这是小说本身的一种缺陷呢还是作者的一种强加的夸张,想通过那样的一种措施让人们警醒,那样的一个时代。五龙和女人做爱的时候喜欢爬在米垛上,他觉得这样比较舒服,可是更让人无法理欲的是,他喜欢把米塞进女人的下身,他觉得这样非常的痛快,无论是织云还是绮云,还有妓院的那些娘们儿,都被他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弄的痛不欲生。

    作者只是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开始,又以一个故事结尾,总共也只有这一个故事,就是这样讲一个人流浪的故事,几乎纯粹是一种身体的流浪,因为在故事中,除了那种硬性的让人去接受的虚构的现实之外,没有太多的要让人思考的意义,或许作者想竭力的通过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可我们知道写故事更多的是倾注在一个事件的顺畅而又起伏的发展中,或许当故事结束了才发现某些东西并没有真正的把它表达出来,或者表达的不够深刻。米或许就有这样的一种缺陷。还有一种无来由的添加,都会让人感觉,突然在缺少一个东西的时候它就会突然的出现,没有任何的征兆,就似武侠中在最危险的时刻总会有人出手相助一样,让人感觉到厌烦却又不得不接受。但是《米》通过一个主人公的一生却映衬了好多女人的生命的发展,女人命运的悲惨,通过对女人的那种真实的描述,无不让人感觉,那样的一个时代,做为女人的痛苦的命运远远要多于男人,织云的惨死,乃芳在怀孕的时候被日本兵所杀,一刺刀下去就是两条人命。人就是那样,每天都在死,谁也不知道自己要在什么时候死掉,或许是今天,或许是明天,对待自己,已经失去了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作者通过这样的描述除了说明这一家人命运的悲惨之外,还应该有什么呢?

    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寓言。历史让人看的不是伤感,不是惋惜,不是气愤,不是怨艾,而是悲痛,是悲悯,是悲切,是悲凉。而寓言呢,一个人的生命的漂泊,来去一生,与他陪伴的终生伴侣——米。当我看到,儿子在老子将死之际,急切的想要从老子的嘴里知道最后的家产在什么地方的时候,他只说出了最后一个字——米。还是米,全是米,都是米,在他归乡的路上,带着一火车皮的米,他觉得这些米一个人一辈子都吃不完,而儿子呢,现在正在急切的在这一火车皮的米堆中寻觅着那一个木盒字,他找到了,当他急切的打开发现里面放的并不是地契,而依旧是一盒子米的时候,或许这里才是整个故事最悲凉也最让人空虚的时候,几乎用的是佛家的那种无为既是有的大悲悯。连城决的结尾不也是这样吗?最终只得到一个往生极乐的悲哀,不过那里最终是得到了宝藏,可是这里呢,除了那一火车皮的米,没有其他!

    一个人的漂泊,无论他做出来怎样的事情,到头来灵魂已经不在空虚,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尽管那愿望渺小的可怜,但是我们不是应该具有一颗宽容的心吗?就让这一切都随着他那灵魂的飘散而随风而逝吧!瓦匠街的大鸿记米店的招牌依旧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摇摇欲坠,等待着一场革命的到来,等待着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到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杂记
后一篇:这几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