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
一路走来,关于湿泽的那些记忆,让人久久不能平息。那是一段难忘的历史,记载了我们铭刻在心底的记忆;那是一声警钟式的呼唤,唤醒了我们去发现生命的另一种意义;那是一团凝聚的火种,照亮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团结的信心;那是一次真正心灵的净化,对命运的寄托与对信仰的虔诚。
一路走来,看到了那么多曾经从未涉足过的土地,行走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那些天,尽管有一丝身心的疲惫,但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收获与体会,短暂的停留不能给那里带来太多的变化,但是我们尽力去做,在那些日子,我们每次行走时,都不忘记穿上那件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的队服,那一件胸前印有一只大熊猫的白色 T恤,穿上那件衣服出门,走进那里的机关,走进那里牧民家的帐篷,走在受污染的河畔上,我们都会时常的提醒自己,自己是湿地使者。湿地使者,一个很具有使命感的名字,我们要做到我们能够做到的最大限度,做调查,做访谈,做宣传。也许即使这样,我们的收获也只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当地的藏民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祖祖辈辈上千年,都在维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都在这样艰辛的条件下生存着,并且从未放弃,他们才是强者。湿地使者,如果这是一个永久的称号,那么最适合它的就是真正生存在这里的人们。是他们用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因此他们才是真正的守护湿地的使者。而我们的到来,希望能够做为一个传播者,把这里的信息带到更多的地方,让全国更多的人们知道,在三江源头,还有这样的一些人们。
看这一路风情
一路走来,看到了让人应接不暇的迷人风景……
通天河的群山环绕,碧水长流;隆宝滩那一望无际的草原,星星点点的牛羊马群,花鸟鱼虫,湿地沼泽,还有那最美丽的鸟类——黑颈鹤;嘉那嘛呢堆那虔诚的老人用手中的刻刀刻下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人类最崇高的信仰;曲麻莱最美丽的草原和祖祖辈辈生存在这片草原上的人们;结古镇美丽古典的街市,各种的图腾文饰都装饰着藏民族人的灵魂;废城曾经那一座繁华的城市和那一条美丽清澈的河流,而现在,繁华的城市变成了一座废弃的古城,只留下斑斑旧迹,清澈的河流也只剩下一座宽阔的河床,让人望而心叹;在环教中见到那了那些最天真的孩子,他们的眼神是那样的让人怜悯,却又那样的坚定。他们在这样的环境,度过他们的童年少年还有未来,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他们纯真的热情,这种热情,让人感动却又让人心痛。
当我们看见这一片片的湿地,当我们听到这一声声的呼唤;当我们了解到,在中国的三江源头,还有这么一些地方的时候,我们义无返顾,开始了踏上这片土地的征程……
2006湿地使者,我们在行动……
那天清晨,我们背起那沉重的行囊,踏上了西去的列车。那时,我们无比兴奋,我们已经准备了太久。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和会议,以及在兰州的启动仪式,今天终于可以出发了,每个人的笑容都洋溢着一种甜蜜。在此,我应该感谢珊珊,是她推荐我走进了这样一个团队,我知道其他队员都是经过了好几个月的会议讨论竟标答辩一系列的活动终于才等到了出发的这一天,而我,就这样轻松的来到了这样一个团队,共同参与这次具有意义的活动,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活动立竿见影,在我还没有准备的余地之时就要实践出发了,一切都有一点的茫然,关于这一路遥远的历程,关于那里一切所未知的事物。
真的是没有多加思考就义无返顾的去了。现在回来已经一个月了,在这些日子里,每每的回忆着那二十天所发生的事情,感觉真的像是在梦中一般,但它却是那样真实的存在过,是我人生的一种经历。
环保与生存的尴尬
200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以“维护人类饮水安全,保护鱼类生命家园”为主题进行沿长江一带进行湿地环保宣传。关于环保,其实在很多人,都是一种比较淡漠的事情,因为它没有像吃饭一样来的真切。也许,这不是一个恰当的例子,但是,当我们真正来到这里,才发现这真真切切的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让人摸棱两可的问题。
环保与生存,就是一对不折不扣的矛盾,横亘在我们眼前。如果他们讲求环保,不去放牧,那么他们就无法生存,在玉树州,百分之百的牧民,除了放牧,再没有让他们选择的第二种职业。所以他们只有放牧。近年来,由于大面积放牧,草场沙化严重。尽管是青山,但是,一片一片,都已经开始变得枯黄。
冬虫夏草,当我们关于此事采访了各个政府和广场在进行虫草交易的人之后,我们了解到:挖虫草对于草场的破坏和放牧一样的严重。牧民告诉我们,前些年,都是外地人来挖虫草,因此,他们只管挖,对挖起来的草皮并未进行回填,因此,在夏天经过阳光的曝晒之后,草根就被晒死,就会带来大面积的草场沙化。
这是导致草场沙化最主要的两个原因。
由此,近年来,当地相关政府也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制止草场沙化这一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其间,有太多的困难,因为牧民的聚居都是非常的分散,经常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的距离就是好几十公里。因此管理起来也是非常的不方便,固而也导致一些被动的局面。当然,在当地人的意识中,他们也发现了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不改变这一现状,那么,他们未来所面对的也许就是一片遥望无际的枯黄的草根。所以,实行了一项政策,就是在挖虫草期间,禁止外地人进入玉树州,不许外地人再来挖虫草。当时,我们在教育局采访,他们就说,在虫草季节,外地人进余数州是比出国还要困难。这一措施也是很有效率的减少了草场的退化。原因有二:第一,虫草本身就是属于当地人的一项可以说与放牧同样重要的收入,每年只有一次,所以,如果外来人挖走了虫草,当地的牧民就得不到相应的收入,所以就会导致贫困的加剧;第二,外来人挖虫草对草场破坏特别的严重,而当地人挖虫草,都会将挖出来的草皮回填,因此很少会对草场有破坏作用。这样,即是维护了草场的绿化,又给当地的牧民带来了经济上的收入。
水,还是水
那天晚上,当我们来到了曲麻莱,当我们第一次走进宾馆,随意地问了一句:洗手间在哪儿的时候,那人很难为情的告诉我们,厕所就在那个地方,洗手的地方没有。在以后的几天生活中,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在这里,水是如此的昂贵,以至于让我们不忍心多用一滴水。就在第二天,我们正准备出门采访政府的时候,我们就看见一台拖拉机拉着水来卖。我们就乘机进行了了解,才知道,他们这里的水,就是一小桶一小桶的买,那样一小铁桶水就是五角钱。略大一些的一个塑料桶1.5元一桶。原来,这里的水消费,比起内地一些地方,简直就是十几倍甚至二十倍以上,真是让人感到惋惜,原本三江源头,守着三条江却吃水如此的困难。那些天,我们每天洗脸,三个男生就只接很少的一点点水,一起洗脸,本来奔波一天就全是尘土了,三个人就把那一点点水洗的黑着不成了样子,三个女生要么就用湿巾擦擦脸,要么就接一杯水用毛巾渗着擦脸,但我们谁也没有抱怨过,因为我们来了,就义无反顾,得到我们所未知的信息,了解这里的一切。在那里我们走访政府机关,走访牧民家里,每天早出晚归,晚上回来,尽管疲惫之极,还是要写当天的日志。可是,这里的电又是经常的和人开玩笑,一会儿来了,一会儿就灭了,一会儿又来了,就这样反复的变幻,当我们去买支蜡烛,回来的时候,电又早已经来了。我们了解到,这里是水利发电,电压经常的不稳定,当地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们的电只有在三月份到八月份之间才有,一过十月,就整个没有电了,直到次年的三月份才会有,因为冬季河流结冰,发不了电,因此,在冬季,家庭条件好一些的人家,就会自己买那种小型发电机发电,而困难一些的人家,就只能黑着了。
我们是一个大家
在那一连串的艰辛但却让我们充满着向往的历程之中,我们才真正发现了一个团队的集体精神,这是一种无形的情感,大家在有资源的情况下,都会去争着玩着去吃同样的东西,而到真正遇到没有吃的食物的时候,大家都默默的很少吃东西,都希望把东西留给别人,通天河的两天,大家第一次去,不清楚那边没有买东西的地方,带的食物都不多,因此,当大家在吃过一顿饭之后,发现剩下的也最多只能吃一顿了,那么在这里还应该呆一天的时间就没有可以充饥的东西了。所以,大家都很少吃,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放在了一起,一个饼子可以分好几个人一起吃,在那两天,在通天河保护站,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吃的一顿泡面,也许那两天,就只吃过这么一顿是热的东西,而且那袋面,也还是队友的。真的很让人感动。还记得在从玉树回西宁的路上,我们走的很匆忙,因为是我和小丹佩霞三人先回,早晨还在结古广场做宣传,中午就直接回西宁了,我们只在宾馆对面的一家饼店买了七零八落的八个饼子,因为那家的饼子真的很好。中午的车,第二天早晨到,在晚上我们三个人尽情的吃了一顿,每人都吃了两个,剩了两个,结果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我记得特别的清楚,车在凌晨一点零五分的时候停了下来,我们不知道怎么了,直到天亮才大概听前面人说,水把桥冲断了,滞留了好几百辆车,就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这面可以看到对面的车,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丝带一样。在那里,我们整整停留了十九个小时,一天几乎没有吃东西,我们仅剩下的两块饼,我留给她们两个,可她们很倔强,如果我不吃,她们也不。因为我们不清楚,桥什么时候才可以修好,我们就只剩下那两个饼了,尽管只有三个人,我们都希望让别人吃下这最后的一点东西。我们这一段艰辛的历程,有太多让人感动的地方,我们一直把那两块饼留到汽车启动的时候,大家才把它分了,因为我们知道,再过六七个小时,就可以到西宁。我们口中麻木的咀嚼着那些东西,饿了整整一天的我们,并没有狼吞虎咽,感觉像是咀嚼着一种酸涩,时时都会感觉眼睛酸酸的,但我们都忍着,没有掉眼泪,因为那是一种共患难的幸福。
关于他们所带给我们的感动
记得那天晚上,当我们的车到达曲麻莱县的时候,已经晚上十一点了,外面的街市已经一片漆黑,没有了卖饭的地方。桑措阿姨就把我们带到了她的家里,为我们做了一顿饭,尽管我们未曾见过,但真的很感谢,在她家,我们六个人,吃着碗里热乎的面条,感觉真是回到了家里一样。永远不会忘记那碗面,就和在通天河时的那碗泡面一样,都是那样的香甜。桑措,一位热情的阿姨,我们记得你的家,还有给我们讲述的那段关于藏传佛教的历史。
点着蜡烛,在一家餐馆,吃着一顿饺子,一位老团干,扎西。给我们讲述着关于曲麻莱的历史,曲麻莱人贫穷的生活。说自己一个人也无法使这个地方变得富裕。他给我们讲着这里的孩子吃不上好的东西,因为这里太穷啊,他能怎么样,喝一瓶啤酒,把瓶子送给门外的孩子,让他们去换一些自己想要得东西,他还能做些什么呢,说着就会潸然泪下。我们吃着他为我们买来的饺子,怎么都没有吃出饺子本身的香味,鼻子酸酸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我们能够,我们不会忘记你说的话,来尽我们的一份微薄的力量。
又是一个烛光下,我们翻看着李姐的结婚相册,她给我们讲述着她的故事,在之前,她请我们吃了一顿在这里吃过最好的一顿饭,走进了这里最好的饭店。我们知道,在这里的一顿饭,就是我们平时的两倍以上的价钱,可是,她怎么都要请我们吃这顿饭,她告诉我们那样多关于自己,关于孩子的故事,我们真的怎能就这样白白的吃这样一顿奢侈的晚餐。我们需要为她们的热情付出我们所有的努力。在昏黄的烛光下,她也像一个可爱的孩子。
如果我们能够
半个多月的考察,让我们深深记住了这个地方。如今,我们回到了兰州,关于玉树的这份记忆,我们适合保存在心中,并用一生的时间慢慢品味。关于环保,是要根植于心的一种信念。我们无法强迫谁一定要去环保,但是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的社会需要环保,人类需要环保。忘不掉在结古镇买东西时的情景,那里从来都不使用塑料袋,人们在商店购物,他会给你用报纸包起来,在水果店买水果,会有一个环保的小网袋,既方便又经济,还可以再次利用。难道,他们的做法还不够超前吗?在众多的人还在呼吁时,他们已经默默的在做了,这就是一种意识,一种信念,一种思想,一种文化。
一路走来,让我们真正的了解了三江源,在那里,不单单只有美丽迷人的风景,还有更多的人文风情,有让我们感动的藏族人的热情,有让我们感伤的通天河畔的环境污染,草场退化。
让我们把美好的记忆永远埋藏在心底,而把现实的危机提升在最前面,去了解,去感触,去改变。只要我们坚信:我们能够把真实带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里的大自然,保护这里的动植物,了解这里人民的生活。我想,我们能够,把这里的气息带到还有人类生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