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销售漫谈

(2009-10-13 22:15:45)
标签:

销售

快速消费品

杂谈

分类: 龙门阵

销售漫谈

 

    销售,在国人眼中是一个极其模糊的职业,即使都知道其最终结果是把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但具体怎么卖呢?推销、直销、经销、传销、导购,甚至摆地摊,种种给这个职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阴影。而在快速消费品行业中,更多的是称之为业务(代表),在销售一线只有3个多月的时间,不敢有什么见解,只是一些胡乱漫想,纸上一谈。

 

 

理货篇

 

    理货,顾名思义,就是把货架上的产品整理好,不整齐的排整齐,货不够的加满。理货应该算是最最基本的工作了,就像打扫卫生一样基础,几乎没什么技术含量,除了一点。

 

    经济学里有一个“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就是说在金属货币时期,货币是有磨损的,当人们发现磨损后的货币与足值的同样能够流通,于是纷纷把足值的留下来,从而劣币充斥了市场。这与我们买东西时把旧钱给对方把新钱留在钱包是一个道理。

 

    理货正是如此。我们需要把旧日期的放在最外层或者中间排面,而新日期的货则藏在里层或较次排面,以防止累积成不良期品。貌似有点劣品市场了。

 

    其实不然,一个良性的市场需要一个稳定的回转与适度的压货,个人认为经销商每月一张订单就算比较健康的,而且新旧日期也不会相差太大。倘若货架上某批次的货半年都没卖完,是不是有问题了?从另一方面说,生产日期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产品和门店的销售情况。当然,我们在超市买东西时若对日期不满意,往里面翻翻,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哦!

 

 

陈列篇

 

    终端陈列决定销量,姑且不提这一观点的得失,至少是目前最普遍的理论。

 

    心理学上“由于时间的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了对内容的模糊记忆”,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睡眠者效应。说简单点,就是我们对于外界的事物,即使很反感,时间长了,也会淡化,只留下有利的印象。或许这正是人类适应自然的一种防卫机制,面对惨淡的人生和强暴般地生活,我们除了闭上眼睛还能做什么?

 

    就好比追女生,开始她可能很冷酷,但只要死缠烂打,坚持不懈,冰川也会被融化——其实这小伙子还是不错。而某恶俗的保健品广告更是这一原理的经典案例,最终是人们广泛认识了这一产品。

 

    终端陈列同样如此。铺天盖地的产品就是一面活广告,刺激着消费者的眼球,通过视网膜,直至神经中枢——不买可以,记住也行。不管是多点陈列,挂网挂条;或是多条码多品项,抢货架;还是是多渠道铺货,从KA到杂货店。其目的都是一个,最大限度地展示产品,久而久之,消费者便就范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买方市场情况下,强势的策略必然需要一个强大的费用支持,并且短期内不容易见到效果。倘若返单快,那成功了一半,倘若几个月仍睡在货架上,那就考验人了。继续投,怕是一个无底洞,不投,那前期的投入都打了水漂。这一点和金融市场一样,玩的就是信心。当然中间的操作不是这么简单的。所以说第一把交椅难坐,而且是全国市场。关键是很投入前的策略、实力和决心了。

 

 

风险篇

 

    做买卖总有风险的,关键是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

 

    金融市场里总有一群人干着这样的活,假设从A市场以3.14的价格买入货币,又迅速以3.15的价格在B市场卖出,从中赚得微薄的0.01的差价,这种行为叫做作对冲。玩对冲虽然薄利,但至少稳赚不赔,且量大了利益同样可观。

 

    产品市场同样适用。有一经销商,既代理我们公司的产品,又代理着另一竞品,很是别扭。某日顿悟,其实也是在作着对冲。前两品牌不是你好就是我好,不管谁胜出,平均下来都是赚钱的,当然二者同时强势更好,这样就大大规避了风险。

 

    延伸开来甚至有点类似投资多元化,互补共进。冬季是豆干淡季,这时却是瓜子的旺季,销量不至于太大波动。投费用时同样如此,某系统19个店质量不一,那就把费用集中投在人气最高的7、8个店,其余店正常陈列,这样不至于费效过高,达到一个均衡效果。

 

 

人情篇

 

    现在做事不搞点关系不行,只要不乱搞关系就行。

 

    托尔斯泰《复活》中有一公子哥聂赫留朵夫偏偏不老实,忽悠其姑妈家养女玛丝洛娃半推半就后,第二天便潇洒上路。这倒是其次,关键是离开时留下了一笔钱,间接或直接导致她沦为娼妓,在若干年后法庭上作为陪审员的公子哥面对被诬陷的旧人时,良心发现,开始了一段救赎的历程。

 

    小说的转折恰恰在于那一笔“钱”。本来可定义为一桩风流往事,结果却成了一笔交易。与门店的关系同样如此,要想陈列好,必须关系硬。当然我们主要依靠经销商的力量,如果亲自上呢?

 

    老大说吃饭喝酒可以,谈钱不行。想来也有道理,一旦谈钱,性质则变成了冷冰冰的交易,而且以后不好掌控。想起《国产零零七》里:

    某女:“你是那样拉风的男人……不过,虽然你是这样的出色,但是行有行规,无论怎样你要付清昨晚的过夜hui呀,叫女人不用给钱吗?”

    007:“我以为凭我们的交情,可以讲点感情,想不到,还是一笔买卖!”

 

    的确,现在不谈钱谁又会给你谈感情呢?当然可以“一回生,二回熟……”,但那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倘若把一系统大部分的主管都搞定,恐怕已不是业务水平了。

 

 

信息篇

 

    在这个爆炸的时代,信息获取对任何行业同样适用。

 

    几年前有个风靡人物,凭借3000美元便潇潇洒洒游遍了全球几十个国家,回来还出了本书,甚至提出了一个旅行经济学的概念,这个人叫朱兆瑞。说来也很简单,不用一路打工,因为他找到的都是便宜得不能让人置信的酒店、机票,比如一棵白菜价格的那种,能不节约钱包!而这种实惠就是建立在信息搜集上,问题是很多人偏偏就不知道怎么去找。

 

    销售行业同样有个巨大的网络,卖场、经销商、厂家……从开客户,促销费用,到对手动作,都离不开信息。没有信息主动权,便没有谈判的底气和决策的依据,否则被忽悠了都不知道。而信息资源的搜集,看似简单实则难,特别是新开市场,能在短期内迅速理顺那是相当牛B的了。

 

 

境界篇

 

    什么是一个真正意义的销售人员?

 

    在巡查卖场时时不时会碰到同行,背个包,在那里理货,或者拿着相机拍着陈列,一眼便分辨出来。但这多半只是普通业务。凡进入一定境界的高手,必是融会贯通,不拘泥于一招一式,无招胜有招。具体说来,销售牛人除了开会看不到西装革履的时候,也不会面对笔记本在办公室,很有可能穿双拖鞋在街上晃悠,甚至做销售前还是个小流氓。但这些都不是关键,他们唯一的装备就是一个计算器,而秘籍则是一张不烂嘴。

 

    以前精明的商人一般都随身带着算盘,水浒里有一好汉蒋敬就绰号“神算子”。现在时代进步了,计算器取代了算盘,但实质是一样的。促销手段有特陈、搭赠、折价、返利、投奖,价格体系有顺加、倒扣,种种变化,最终都反映到计算器上,用不着三角函数,更谈不上微积分,只需要最基本的加减乘除,其实质不过是场数字游戏,就看谁算得精。

 

    好比魔兽世界的每一次更新,不是为了让游戏趋于平衡,而是让逐渐明朗的局势重新扑朔迷离,从而引起新一轮的讨论。马长山《愚人妙语》有一句话:“商场中物品的标价高于实际售价并非欺诈,而是为了使顾客杀价后产生某种愉悦。”没想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经销商,把厂价提高10%发货,同时给予十搭一搭赠,经销商还感天谢地……

 

    上次去电脑城买相机,加上配件正给导购小妹讨价还价时,只见她麻利地拿出一个计算器就开摁,当时心就凉了——死娃娃,算计老子!但谁叫我不是内行呢。

 

    这就不得不提精髓了——忽悠!自认为没有名家之巧舌,也不懂“后而无形,黑而无色”之道,所以就不敢写什么了。但单从赵大叔之“卖拐”,就可见销售员的魅力之巨大,也难怪名声有点差,呵呵。公司有句名言:连女人都忽悠不住,还去忽悠经销商?!自惭形秽,能者居之吧。

 

2009年10月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絮叨39-41
后一篇:絮叨42-4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