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欣赏态度对自杀者大加赞美的人最无耻甚至最该死!

(2007-12-11 16:06:49)
标签:

社会/纪实

欣赏

态度

自杀

赞美

无耻

该死

分类: 时评
 

     http://img001.photo.21cn.com/photos/album/20070914/o/ADFDC3594C4C77F522BA44D2BE916C45.jpg

     《天府早报》2007年1月3日报道,1月2日,一年轻女子独坐在成都市某酒店6楼的窗台上,试图跳楼轻生。从该女子坐上窗台,直到被警方带离,楼下围观者的起哄声不断,有人在下面喊叫,让她赶快跳下来,还有人呼朋唤友前来观看,更有甚者在旁边弹吉他伴奏!

     10月4日凌晨零时许诗人、小说家余地在家中自杀身亡。12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余虹从他所居住的世纪城小区楼上跳楼自杀 。06年,知道我们有多少“天之骄子”因种种原因,自己结束了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吗? 当我们盘点已经过去的06年,却惊愕地发现,在那逝去的三百六十五天里,竟然每个月份都有大学生自杀而去!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可是,大多数人却不知,我国自杀人数则占世界自杀人数的四分之一,为全球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根据卫生部2003年发布的统计数字,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而专业研究机构根据文献和调查结果推算出来的数字比这还要高。在我国,自杀是人口死亡的第五大死因。而在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首位死因,也就是说,大多数死者正处于风华正茂的美好年龄!

     这是一组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25万人,在生命的旺盛时期,通过各种手段,提前结束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了。有人说,死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也有人说,死是很难很难的一件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怎么讲,在走向死亡之前,他们得承担着多么大的恐惧和勇气啊!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每个人在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时,都是报着美好的愿望,怀着无限的憧憬,准备在有生之年,活出精彩人生的。可是,又是什么原因,每年让相当于一座小城市的人口,自己选择了死亡?还有出于各种原因没有死成的那些相当于近二百个师规模的人群,他们在想些什么?

     “千古艰难唯一死”,想死的人,或已经成功地杀死了自己的人,他们肯定会有自己不活的理由。然而,连死都不怕的人,为什么怕活着?自杀的原因虽然复杂而不相同,但是人到了自杀的时候,总以为从此“一了百了”、“从此解脱”。可是,死,真的能一了百了吗?自杀的人,有那一个不是为他的后人、亲友留下一肩沉重、痛苦的担子?自杀,只不过把责任转嫁给别人,将问题转嫁给社会。如此,自杀怎么可以算是“解脱”?自杀者的理性何在呢?

    诚然,当今社会,处于变革转型期,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一些事情对那些心理素质不好的人,是有一定冲击和影响的。我们的教育历来是以学业为主的,教师注重分数,学生看重成绩,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却关注不够,这种挫折教育的缺失,为这部分人日后的轻生埋下了重重的隐患。

     此外,社会上关于心理医疗方面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缺少足够数量的心理医护人员,同时,精神上有问题的人和他们的家属,对其心理变化过程认识不够,甚至本人都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致于心理疾病暴发时,已处于晚期矣。

    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竟然有人以欣赏的态度对自杀者大唱赞美之歌!这样的人,你们自己怎么不去死?对于死者,我们充满同情,出于尊重,我们少有指责之词,然而,那些“傻子放火不怕大”,在一旁对自杀者大加称赞的人,你们与那些没人性的对自杀者围观和起哄人败类有什么区别?真不敢相信,有人要跳楼,竟然有人在下面喊叫让其赶快跳下来,还有人呼朋唤友前来观看,更有甚者在旁边弹吉他伴奏!

     每年25万条鲜活的生命呀,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失了。留给他们亲人的是永久的伤痛,留给社会的,是一道抹不去的污痕。25万人死去了,还有那200万自杀未遂者,他们同样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善良的人们,让我们开始关注这些不同寻常的人群吧,让爱心来化解他们心中的悲凉吧,让我们尽自己所能,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吧,他们可能就在你的身边,可能就是你的邻居,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亲属,甚至于你的爱人,你的父母,你的子女啊!

     以欣赏态度对自杀者大唱赞美之歌的人最无耻甚至最该死!

http://img001.photo.21cn.com/photos/album/20070919/o/74E48171CEBBA5793D0EE3821B1109E0.jpg
翁美玲:她比烟花寂寞
http://img001.photo.21cn.com/photos/album/20070919/o/0ED482062147A0517A89AF0D2B0E628D.jpg
阮玲玉:以死讨清白
http://img001.photo.21cn.com/photos/album/20070919/o/B3B0572D379E77E58976EC5467F499E1.jpg
从挫折到悲剧-患者海明威
http://img001.photo.21cn.com/photos/album/20070919/o/6D566D1DA73E2767929CA3A6EBEE9600.jpg
三毛:流浪在雨季
http://img001.photo.21cn.com/photos/album/20070919/o/C4DFA00F3E9632E5F5F3EF98F46D334D.jpg
陈宝莲自杀心理剖析

     死亡是人类迟早都要面对的,为什么要着急呢?
    很多人认为只有身体的器官疾患才是病,而心理健康常常遭到忽视。事实上,只有身心都健康的人才能称为“健康”之人。
    不要忽视你的心理问题,关心你的亲人与朋友,不要等到他们患上严重的官能症才想起医生,不要等到他们放弃生命才来惋惜,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