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第三者心理学悲剧根源 |
分类: 心理测试 |
本文版权归芊与本人所有,擅自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对于第三者,借用一部电影的名字评价,美丽并且肮脏的事。
通常来说,第三者分为被动型与主动型,这两种又分别分为善良型与邪恶型。下面芊予简单叙述一下他们各自的特征。
被动型善良型: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第三者,得知真相后委曲求全或者黯然退出。
被动型邪恶型: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第三者,得知真相后奋勇前进,不拔掉红旗不罢休。
主动型善良型:在知情的情况下做了第三者,可以做到安分守己,永远退居第二,这点很像古时候所描述的一些贤良淑德的妾。
主动型邪恶型:在知情的情况下做了第三者,并且以主动的姿态破坏原本二人的固有关系,并且自身具有强烈的毁灭性。
在这里不用大篇幅讲述第三者的成因,只对他们的走向与结局进行分析。
首先,第三者无论如何承受着性的压抑,这来自两方面,生理和心理,即使另一半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原有的伴侣,整日与你为伴,心理的占有欲仍无法得到全部满足。再别说面对伴侣过着朝秦暮楚的第三者,更是有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抑。如此,原欲的行为像一条被主河床堵塞的河流,而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性的压抑与歇斯底里症密不可分。其实第三者经常作出的过激行为或者比较专断的想法已经是歇斯底里症的雏形。这是无论哪个类型的第三者都会有的压抑,一般来说,被动型邪恶型第三者的压抑感最重,比较容易衍生犯罪的一类人,其次分别是主动型邪恶型,被动型善良型,主动型善良型。
其次,是历史性,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这是4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精神分析学派即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观点。
着手眼前,如今社会,每个人都是在从小被培养竞争意识,从学习,生活,才艺等各个方面无限渗透,可以说目前人类的竞争意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清晰。那么在感情地位上,无论如何安慰自己,心理上潜在的竞争意识会不断把个体向争斗的角度上推进,而第三者也会不由自主的去和情人的固有伴侣进行争抢,无法自控。如果自身的羞耻感和厌恶感阻止了这种竞争行为,那么自然又会转变为生物体压抑。其中,主动型邪恶型最容易从竞争中获取痛苦,而主动型善良型很可能把竞争意识大部分转化为自身的压抑。
再看历史,文化因素,从历史上来说,虽然一直秉承一夫多妻制,但是妻妾争宠却白热化的不断上演,从寻常人家到帝王将相,基本上都是后院是非不断。这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作为第三者身份的多为女性,因为历史的缘故可以让女性心理上比较轻易的接受这种角色,然而同样因为历史文化因素使女性不可能安分守己于第三者的地位,她必定会一番争斗,这是历史文化在人心理造成的无法抹掉的潜意识。
综上两大点,说明第三者在处于这个身份的时候,无论如何不可能完全以平静的心态生活。当然这里不包括盖棉被纯聊天的红蓝颜知己和纯粹的肉体关系,第三者的界定就在于对于情人的固有伴侣是否有顾及与争斗心理,如果有了,那么即使披着任何名义的外套,本质上仍然是第三者。
关于第三者的结局,心理学上有一条定理,一个本能总是和另外一个本能配对出现,而第二个本能也在发生作用。比如窥淫癖也可能是一个暴露癖。而个体在处于第三者地位时由于心理不平衡所产生的受虐感,也会在当时或者日后向他人或者自己施虐,这也许是第三者和情人的关系很容易弄僵的原因之一,其中容易对他人产生恶劣行为的是主动型邪恶型与被动型邪恶型,容易对自己产生恶劣行为的是被动型善良型。
基本上较为安全的是主动型善良型,他们会把受虐感降到最低,并且这类人相对于其他更容易被情人扶正,摆脱第三者头衔。然而,同样的,根据上述定理,这类人即使被扶正也很可能会在以后安定生活中制造出另外一个第三者,又再次成为稳定情感生活的破坏者。
上面论述的只是比较主流的现象,也不乏有真的能让个体享有齐人之福的第三者,只是这个福气有些大了,一般人怕是受不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