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bmiddle/48babebdn8d648794d617&690
流行语,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是人们相互间交流的“切口”。时过境迁,流行语就OUT了。过时的流行语偶尔被提及,就成了同时代人彼此间的“接头暗号”。
比如,“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这两个流行语的本意和隐喻,现在的年轻人是很难懂得的。
http://s8/bmiddle/48babebdn8d64b465ecd7&690
以上感慨,是缘于在家翻检书柜,翻出了一本旧票据的收藏本。
我喜欢随性收集一些旧物。这本收藏里汇集了上世纪70、80年代的一些票据,各式各样。
上面这张是南京市地方粮票,面值十公斤,一九八七年发行,南京市粮食局印制。
地方粮票只能在特定区域里使用,而全国粮票可以全国通用。因此,全国粮票要比地方粮票“值钱”得多。上图中三斤面值的全国粮票,在当时,也许可以换五斤面值的江苏省地方粮票。
http://s8/bmiddle/48babebdn8d64cda89e87&690
因此,“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在本意之外,就有了引申义和隐喻。
比如,一个女人找到一个在大国企工作的男人,人们就戏称她领到了“全国粮票”。
http://s3/bmiddle/48babebdn8d64db37a882&690
所有和米、面有关的食品都得使用粮票,仅仅有钱是不够的。印象中,一根油条是2分钱+半两粮票。
http://s5/bmiddle/48babebdn8d64f2e17b04&690
大概,1993年以前都是计划经济吧。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东西,油、盐、酒、布等,都得凭票供应。
http://s5/bmiddle/48babebdn8d65003e4f94&690
上面一张是布票。
那个年代,成衣很少见,大多买布缝纫。中国人的古风是,买布时,售货员量尺子会放几寸,算是缩水的让头。可是,在匮乏的年代,零头布也不是随随便便让步的,因为布票的最小单元竟然是壹寸。
http://s5/bmiddle/48babebdn8d652b938174&690
不过,如果你仔细研究刚才两张1983年的布票,你会发现,在左边角落,有一个“南京五台山体育馆”的图文广告。哈哈,这是不是计划经济中悄悄孕育的市场经济的萌芽呢?
http://s3/bmiddle/48babebdn8d652f68d782&690
上图是一本城镇居民购物证。这个东西可重要了,如果丢了,几乎让生活无法继续下去。信不信?
你看,在第四、第五“副食品”记录专页上,是“豆芽”的购买记录。
http://s6/bmiddle/48babebdn8d653909bd35&690
这一页的记录表明,“节日鱼已供应”。想再吃鱼?等下次吧。
http://s8/bmiddle/48babebdn8d6543495a37&690
在第21页,记录了袜子的购买时间和数量。穿破了怎么办?缝缝补补又一年。
http://s7/bmiddle/48babebdn8d654c262f36&690
了解一个社会,报纸、电视、书籍当然是可以的。不过,我们要警惕正史。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票据、俚语、流言、漫画、短信中。
是吧?
2010年8月9日23:13随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