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都市报的专访

标签:
三晋都市报专访杂谈 |
http://www.sxrb.com/sjdsb/aban1324/a22/2070430.shtml
从这篇报道可以看出,直到不久前我还是很喜欢韩寒的。
难忘“漂”在北京的日子——专访山西籍旅美作家李波(图)
时间:2012-02-02 02:04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点击评论
李波和妻子Kimberley
春节前,山西籍旅美作家李波给本报记者发来邮件,希望本报能替他给山西的老乡拜个年,他说:“特别是我的读者。还有,能看到这篇访谈的家族人员,可以和记者联系,找到我。我父亲去世后就与山西老家亲戚失去联系,我有个心愿,明年争取回去一趟,毕竟那是我的根。”
李波,祖籍山西左权,2007年,“京漂”8年后应美国友人之邀前往美国做私人访问并合作英语教育项目。移居美国后,耗时两年出书专门献给中国几亿“漂一代”——《我在北京有张床》。
目前,李波已经把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改成剧本。去年回国的任务之一就是和国内公司接洽,已达成意向性协议,同时,导演贾樟柯也在看剧本。
山西文化雄浑厚重
三晋都市报:你的祖籍在山西左权,对家乡有什么印象呢?你与山西还有哪些渊源?
李波:我父亲李兔银是左权人,19岁那年参加刘邓大军随军南下,后来在四川广元定居,母亲是四川人,我属于南下干部的后代吧!
我父亲出生在左权的龙桥村。迄今为止,我回过山西老家两次,一次是1977年春节,全家7口人去探亲,那时,我才9岁;另一次是1988年夏天,我20岁了。山西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冬天冰天雪地,但室内很温暖;吃饭睡觉都在炕上,很有乡土味道;吃什么都喜欢倒醋,满屋子散发着醋味儿,特有人间烟火味儿,还有左权纪念馆等抹不去的红色情结。
山西文化氛围浓厚,过年时,各地的社火、踩高跷、地方戏搞得如火如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好像家家都有人擅长此道。
10年前“北漂”时,我结识了左权作家刘洪庆,他写过不少书,还参与了不少推广地方文化的活动,他送了我几张碟,原生态的,听来有一种悲苍、雄浑和不屈的力量。
说到山西的文化,由于地域和历史关系,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雄浑厚重,就像黄土高原一样。文人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前有赵树理,现有韩石山。全国首个作家当副省长,不也发生在山西吗?
三晋都市报:能讲讲你曾经的“漂”生活吗?这样的经历对你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能为今天的“漂一代”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吗?
李波: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企业改制,我26岁就下岗了。之后,我开过餐馆,当过广告业务员,做过机关刊物的记者。1999年,在走投无路之际,我决定到北京闯一闯,随身只带了3000元钱还有一部书稿。当时,举目无亲,我只能住在伸手不见五指、漏水,还没有阳光的地下室里,这一住就是半年。
这半年,我全靠在报纸上发表一些随笔和散文,来维持“生物性”的生存。到北京的第二年,生活逐渐有了起色,我从地下室搬到了单元楼。2002年春,处女作《回头无岸》怀胎6年后终于出版,当时一下拿到4万元钱的版税和稿费。在之后的8年时间里,我一直靠写作和翻译为生,接连出了十多本书。
我在北京折腾8年,一无所获。能让我刻骨铭心的,至少在文学意义上说肯定是富矿带,值得思考、挖掘。《我在北京有张床》只是透视“北漂”生活的一个维度。
京城居,实不易,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双城”,楚河汉界,泾渭分明。许多外地优秀青年怀着艺术梦、发财梦,到了北京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对于“漂一代”来说,首先得调整心态,既要破釜沉舟,又不能走极端。这本小说,还带有纪实性,操作性地告诉“北漂”族如何找房子、找工作、谈薪水、谈恋爱,如何在这个“磨盘般残酷”的城市里保全身心……
中美文化差异很大
三晋都市报:美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有着天壤之别,您怎么看两国的文化,尤其是从文学创作方面。
李波:我从小酷爱西方文学,加上英语科班出身,有机会读到一些原著。总体而言,中国文学讲究含蓄,讲究文以载道,讲究宏大叙事,忽略个体,讲求面面俱到。西方作品更有慈悲情怀,有善恶,更强调个人,故事、情节相对简单,西方人是直线思维。
当代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差异其实更大了,主要问题是做作,不接地气,缺乏灵魂和鲜活的个体生命。从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电影你就可以看到。其实,要打动读者和观众很容易:回到简单,我手抚我心。如果你连自己都无法感动,怎么去打动别人?天下人心没什么不同,技术只是外壳而已。
中西文化也不能简单地说孰优孰劣,但艺术观应遵从普世价值观。当然,创作大环境也是个原因,我始终坚信,怎样写并不比写什么重要。当今中国绝对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土壤。
三晋都市报:你现在定居美国,与之前的“漂”生活比起来,应该是改善了很多,能讲讲您现在的状况吗?
李波:2007年,京漂8年后,我应美国友人之邀前往美国做私人访问并合作英语教育项目,偶遇现在的妻子Kimberley,意外留下。
在美国一晃4年多了。除了各地探访,还是码字,同时从事英语教育项目。去年外研社还推出我和美国作家、电台主持人合作的情景英语《酷美语》。我们又在合作新作品。现在国内几家英语教育权威刊物比如商务印书馆的《英语世界》、外研社的
《英语学习》以及山西的《英语周报》都长年开我们的专栏。
虽然工作很多,不过我不会放弃写作,写作是我毕生爱好,我始终活在文字中。至少,我会把一半时间用来写作。
美国电子阅读成趋势
三晋都市报:如今,网络文学盛行,很多作家都利用网络、微博等新兴载体进行文学创作,您怎么看待这种文学创作方式,美国作家更倾向于哪种创作方式?
李波:这些新兴事物其实也是从美国传入的。美国作家因为年龄和个人喜好对网络创作有所不同。博客、微博这种形式,更随意一些,不过,真要出版,还是传统手法保险。最著名的案例是恐怖小说作家斯蒂芬·金,前几年他尝试着在网上卖他的作品,结果收入锐减。不过,近年情况有所改变,读电子书的人越来越多,在旅行途中,随处可见读者捧着
看。美国电子阅读已经占据了出版业的半壁江山,这是大趋势。但如果不首先做好外围环境建设,如,打击盗版、信用建设等,发展难度会很大。目前,国内即使一流作家,电子书收入也少得可怜。
三晋都市报:你最欣赏哪些作家,你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
李波:国外的,我特别喜欢海明威、马克·吐温、欧·亨利、塞林格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比如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卡夫卡、莫泊桑、狄更斯、契科夫、陀思妥耶夫等,海明威则是我的精神导师。
国内的,古典书籍看得很少。到了近代和当代,我觉得“五四”时期的作家至今无人可以超越;我喜欢徐星、王朔、王小波、李承鹏、杨显慧、刘震云等人,还有旅美作家哈金,国内读者或许对他不是很熟悉,他采用的是中国题材,英语写作,作品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美国小说大奖,是真正的大师。
三晋都市报:近期回过国吗?国内留给您的印象是什么?
李波:我去年曾回过国。除了回老家,还去了北京、成都、重庆和青岛。各地硬件建设确实很快,但污染也触目惊心。
物价之高也吓了我一跳,有些消费品比美国还贵。现在的“漂一代”比老一辈“北漂”更艰难,当年我们只是蜗居,现在他们成了“蚁族”。
李波简介
本报记者 陈丽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