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午的小会,听了boss的安排,心里有种莫名的悲怆。不由得翻出了自己曾经的读书笔记,纪念我逝去的青春。
本篇写于2007年10月。
暑假关注了一段时间的股票,倍感金融方面的知识的欠缺,于是看了这本《金融工程学》,希望能补一下金融方面的知识。
《金融工程学》是一本初级教材,作者主要介绍了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并重点介绍了几种金融工具,文章通俗易懂,尤其是书中给出了大量的实例,从正反两方面介绍了金融工具的具体应用,给人印象尤为深刻。作为一本入门级的教材,本书还是比较成功的。
本书的条理比较清晰。
第一章作为导论,明确了书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了当前国内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可否认,国内学者对金融学教材名字的选取还有点偏差,国内有很多同类的教材,一般都取名《国际金融学》,而内容却稍微不一致;在国外,有关汇率机制的研究,属于金融市场学的范畴;有关外汇投机的研究,属于套利的研究;有关外汇交易工具的研究,属于金融载体的研究;而在国内,这些问题都归入了国际金融学;本书名曰金融工程学,侧重的主要是金融工具的研究,相对比较确切了点。
第二章介绍了金融市场,具体介绍了有效金融市场理论以及有价证券组合理论。金融市场有三要素:不确定性、信息和能力。不确定性指的是当前市场无法预测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信息则是某一事件发生的后果和影响;能力则是克服不确定性的资源。所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金融工程学研究的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利用好信息,以有效克服市场的不确定性,以达到创造价值的目的。相对来说,有效金融市场理论并不算是陌生,在经济学中,凯恩斯已经做了介绍。有效金融市场也分为三种模式:弱式、半强式和强式。相比较而言,弱式包含了历史上的所有信息,既在时常上,不存在利用历史信息套利的机会;半强式包含了历史和当前的所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在市场上用价格进行了充分的体现,所以市场上不存在利用历史信息和当前信息套利的机会;强式市场除包含了上述两种信息以外,还包含了企业内外的信息,即企业可能的新信息也已经被市场得到了反映,不存在套利机会。这三种市场其实就代表着三种套利的模型,或者说是套利的方式。一般认为,市场是可以完全反映这些信息的,当然,这个理论的前提是我们大家都是“市场万能论”的忠实拥护者。再者就是有券证券组合理论。这个理论或许可以称为资产复制理论,就是选取几个资产,通过一定比例的组合,使之能和目标资产能时刻保持等价。举个例子吧,选取资产X作为是目标资产,一年后,X资产的价格有Q概率的可能升值为P1,有1-Q的可能升值为P2,则一年后X的价格为P1*Q+P2*(1-Q);选取资产A、B作为跟定资产,数量分别为T1和T2,价格为Pa和Pb,则组合后的资产的价格为T1*Pa+T2*Pb;这样,令T1*Pa+T2*Pb=
P1*Q+P2*(1-Q),就完成了一个简单的资产复制,虽然简单,但却基本可行,通过类似的方式,我们甚至可以复制出世界500强公司的股票价格。
第三章介绍了资产定价,主要是两个模型,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和套利定价模型(arditrage pricing
theory)。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由美国学者夏普(William Sharpe)、林特尔(John Lintner)、特里诺(Jack
Treynor)和莫辛(Jan
Mossin)等人在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现代金融市场价格理论的支柱,广泛应用于投资决策和公司理财领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就是在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证券市场中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CAPM的定价公式如下:E(ri)=rf+βim(E(rm)-rf)。其中E(ri)
是资产i 的预期回报率,rf 是无风险率,βim 是[[Beta系数,即资产i 的系统性风险,E(rm)
是市场m的预期市场回报率。E(rm) ? rf 是市场风险溢价(market risk
premium),即预期市场回报率与无风险回报率之差。公式是一个以资本形式(如股票)存在的资产的价格确定模型。以股票市场为例。假定投资者通过基金投资于整个股票市场,于是他的投资完全分散化(diversification)了,他将不承担任何可分散风险。但是,由于经济与股票市场变化的一致性,投资者将承担不可分散风险,于是投资者的预期回报高于无风险利率。设股票市场的预期回报率为E(rm),无风险利率为
rf,那么,市场风险溢价就是E(rm) ? rf
,这是投资者由于承担了与股票市场相关的不可分散风险而预期得到的回报。考虑某资产(比如某公司股票),设其预期回报率为Ri,由于市场的无风险利率为Rf,故该资产的风险溢价为
E(ri)-rf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描述了该资产的风险溢价与市场的风险溢价之间的关系 E(ri)-rf =βim (E(rm) ?
rf ) 式中,β系数是常数,称为资产β (asset
beta)。β系数表示了资产的回报率对市场变动的敏感程度(sensitivity),可以衡量该资产的不可分散风险。如果给定β,我们就能确定某资产现值(present
value)的正确贴现率(discount
rate)了,这一贴现率是该资产或另一相同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贴现率=Rf+β(Rm-Rf)。
第四章以及以后的五六七八章重点介绍了几种金融工具。要介绍金融工具,首先要介绍一下金融载体,金融载体是指能够表达“金融三要素”的方式,而被金融市场纳入其中的金融载体就是工具。常见的金融工具有以下几种:债券、期货、远期和期权。
债券很好理解,公司或国家给了筹集款项而发行的一种到期还本付息的有价凭证。债券的价值回报分为两部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回报,即投资人面临的通货膨胀风险和发行方经营风险。在介绍债券的时候,引入了风险免疫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构筑一个风险****方案,即构建一个和负债义务相反方向的资金流,该资金流和现有负债都受同一种不确定性的影响,用新构建的现金流将自己的负债义务定下来。当然,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作为投资对象的这款债券应该至少比你的债券更稳健,或者说,两者的价格和回报最好是受相同因素的影响。构筑这个风险免疫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投资人不再额外承担某一项债务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与风险免疫相对的是风险暴露,风险暴露指的是将资产的多方头寸暴露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条件下,以达到升值的目的;风险暴露利用了有效市场的理论,即认为任何有可能影响未来价格的因素和规律都已经包含在当前市场价格中了。因此,任何债券价格都有上涨的可能,将债券或其他固定收益资产的多方头寸都暴露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条件下,都有可能是有利可图的。这个理论的关键在于发债人的能力,即在新信息出现时,能一定程度的抵御这种不确定性并获利。
期货、远期和期权是几个接近的概念。但不同的是,前两者是一种义务,而期权则是一种权利。即期货和远期到期时,必须平仓或执行;而期权到期时,持有人可以选择执行,也可以选择放弃。一旦签定期货合约,对购买方来说,即同意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接受特定实物商品或是金融资产,并履行现金支付,这称为多头;对出售方来说,则承担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以接受现金支付为“对价”,交付特定的实物商品或是金融资产。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之间也存在着不同;对远期交易来说,在买卖成交时,以及合约存续期间都不发生现金流动,双方只是将交易的各项条件用合约的形式确定下来,而实际交割则在预约的将来某一个特定日期进行(比如,每季度末结算一次)。期权是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允许投资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买入或是卖出某项资产的权利。它允许投资人在新信息出现以后再采取行动,所以是一种好的投资行为。
无论何种投资行为,我们都是在做多或是做空企业的一种能力;将企业能力分解为不同的头寸之后,根据市场的新信息或不确定性,有针对性的进行投资或是规避。需要加以进一步说明的是,虽然是四种金融工具,但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前三种对可以归为APT(武断定价法),在APT的框架内,投资人根据其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最佳信息”来构造一个投资回报模型,然后将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都考虑在这个模型里面;对投资人来说,任何一个基于武断定价法的模型中包括的变量越多,这个模型就考虑的越周到;在APT的框架内,投资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判断越准确,投资模型就越正确,投资回报也就越有保障。这种方法是先确定了收益,在考虑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可以称之为一个“被动模型”,即在以后的投资收益等待期间内,在被动的接受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既包括预期到的,也包括没能预期到的,而未预期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越多,模型受到的利空冲击就越大,而确定后的模型又无法更改,所以,投资人就只能被动的接受。期权投资与上述过程相反,它是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允许投资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买入或是卖出某项资产的权利。在购买一个期权合约的时候,投资人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最大损失,而收益则不确定,未来利好的消息越大,投资人收益就越大;即使利好消息未出现,投资人也是确定的。相比较而言,与前者而言,它是一种|“主动模型”,即先做最坏的打算,在收到新信息之后,再采取行动,不管何种情况出现,都比现在的情况好,所以是处理不确定性的最好方法。
这几章是全书的重点,尤其是期权的介绍。期权根据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金融期权和实物期权。实物期权指的是那些符合金融期权特性,但不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投资机会。目前,我国还没有金融期权的投资品种,这与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研究期权对我们学习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的操作有很大的帮助,并为以后在我国金融市场引入期权交易打下铺垫;相对而言,对实物期权的研究就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在书写过程中很注重细节。举个例子,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净现值贴现法的公式:
P=C1/(1+r)+C2/(1+r)2……+(Cn+M)/(1+Rn)n
在平常的教材中,不知道是编者无意还是其它什么原因,r都统一使用了一个固定的利率,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r应该是一个变量,一个应该考虑到通货膨胀率的变量,这样的话,公式中的r应该加以修改,应该是r1,r2……。这点,书中进行了说明,这点反映了作者做学问的认真态度。不过,换个角度考虑,若是我们在每个投资期都考虑到通货膨胀率,那么关于贴现所要考虑的利率将是一个变量,这反而不利于实际操作。所以,可以考虑一个一个通货膨胀贴水,对r进行必要的修正,这样可以方便实际操作。或许,平时教材中介绍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为了方便理解,引入了一个已经修正过的r。这个问题的探讨到此为止。
或许是作者的疏漏吧,我个人觉得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书中第三章,P47页,介绍套利定价模式的时候,引入了APT模型的公式表达:
Rj,t=Aj+?1,jI1,t+?2,jI2,t+……+?n,jIn,t+εj,t
在介绍公式的时候,作者这样解释:“其中,Rj,t
资产j在t时间段内的回报水平;I表示任何一种可以影响资产j汇报水平的因素”,我觉得确切一点说,后半句应该加上一个时间段加以限制,即“I表示t时间段内任何一种可以影响资产j汇报水平的因素”,因为在研究资产j的回报水平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个时间限制,只有特定时间段内的因素才对研究对象起作用。或许,作者在解释这个公式的时候,默认了时间段t;也或者是我的理解错误,所以,在此提出,只是我一家之言,个人想法。这里仅探讨之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