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新科院士更加“年轻化“,“60后”崭露头角!
(2009-12-08 10:54:13)
标签:
杂谈 |
2009年12月7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最新完成的《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7成拥有博士头衔,“海归博士”占3成;清华大学包揽新科院士毕业校友、在职教师两项第一;新科院士更加“年轻化”,“50后”成中坚,“60后”崭露头角;新科院士江苏河南出生最多,青海宁夏仍未实现“零突破”。报告建议院士增选不宜设定年龄和性别限制,关键应看科学贡献和学术声誉。
链接: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海归博士”占3成,“60后”崭露头角!
新科院士更加“年轻化”,邓中翰、于全刷新最年轻院士记录
从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年龄来看,新科院士年龄比往届更加“年轻化”,平均年龄较2001年下降6-7岁。其中,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4.1岁,比2001年下降了6岁。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年龄56.2岁,比2001年下降了近7岁,创近十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年龄最低。邓中翰、于全两院士刷新工程院最年轻院士记录。
“50后”成院士中坚,“60后”崭露头角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指出,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1950年-1959年出生的“50后”院士有33人,占39.76%,已成院士中坚。“60后”院士有24人,占28.92%;其中,科学院有11人,化学部有8人分布最多;工程院有13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有4人比例最高。
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区间 |
院士人数 |
所占比例 |
1934-1939 |
9 |
10.84% |
1940-1949 |
17 |
20.48% |
1950-1959 |
33 |
39.76% |
1960-1968 |
24 |
28.92% |
高学历成“60后”院士“新标签”
课题组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介绍,在2009年新当选的“60后”中国两院院士中,博士学历者有21人,比例高达87.50%,其中“本土博士”13人,“海归博士”8人。截至2009年12月,在历届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60后”院士人数达到50人,其中,科学院有29人,工程院有21人。“60后”院士中除1人外,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学历46人(其中,本土博士32人,海归博士14人),占总数92.00%,硕士学历者有3人,可见,“高学历”已成为“60后”两院院士的“新标签”。
中国两院“60后”院士学历构成情况
学历名称 |
院士人数 |
所占比例 |
|
46 |
92.00% |
硕士 |
3 |
6.00% |
本科 |
1 |
2.00% |
院士增选不宜设定年龄限制,关键应看科学贡献和学术声誉
研究表明,25~40岁是人生体力和脑力的黄金时期,是人最具创造力和最可能出杰出成果的时期。根据统计,20世纪的100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159人次,他们作出自己的代表性工作的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占29%,30~40岁的占67%,40岁以上的仅占3%。
对于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两院院士当选年龄偏大现象,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分析指出,有其历史原因,近年来两院院士当选年龄明显下降,这是一种可喜现象;但是,在这方面不要急于与国际接轨,要考虑到中国国情,中国的人才成长具有特殊规律,院士评选的依据是科学贡献、学术声誉而不是年龄,因此不宜人为设定年龄限制。在教育界,为了“教授”的年轻化,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时出现过按不同的年龄阶段分配评选“教授”指标的现象,使许多学术成就大大超过年轻教师的年龄偏大的教师不能得到应得的“教授”职称,而造成历史遗憾。
2001-2009年中国两院院士增选中最年长与最年轻院士
院士类型 |
增选时间 |
最年长院士 |
最年轻院士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9年 |
王锡凡(1936) |
王曦(1966) |
2007年 |
宋礼成(1937) |
张希(1965) |
|
2005年 |
龚昌德(1932) |
麻生明(1965) |
|
2003年 |
吴养洁(1928) |
卢柯、张亚平(1965) |
|
2001年 |
张友尚(1925) |
任詠华(1963)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9年 |
段正澄(1934) |
邓中翰、于全(1968) |
2007年 |
许庆瑞(1930) |
李宁(1962) |
|
2005年 |
陈予恕(1931) |
曹雪涛(1964) |
|
2003年 |
宋文骢、汪应洛(1930) |
欧进萍(1959) |
|
2001年 |
刘源张(1925) |
马伟明(1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