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鸿渐形象分析(一)

(2006-11-08 00:13:06)

方鸿渐形象分析(一)

 

1979年,钱钟书随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出访美国,引起海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他的小说《围城》在大陆已经销声匿迹三十多年的,在海外却一直盗版不断,风行不止。在海外访学中,谈论《围城》,是所难免。

余所见资料里,惟水晶一篇精灵古怪的《侍钱“抛书”杂记》最为可观。在水晶的追问下,钱谈了不少《围城》,特拈出同本文相关联的一席记载:

 

“我无意间漏出一句,说《围城》是自传性的小说, 钟书先生立即大表异议,说《围城》绝对不是自传性的小说,并且觉得文评家在作品里找寻作者的痕迹,是迹近无聊的举动。‘譬如说,《围城》的男主角,跟我的性格大不相同,’钱先生指出,‘我是个aggressive积极又充满活力的人,而方鸿渐则比较被动(而且无才,我想),拖沓,窝囊,最后对人生整个感到幻灭,disillusioned。《围城》出版后,很多女读者写信来打破砂锅,问我是不是书中的男主角,婚姻生活是否如意等等,其实我是一个happy-married man。”(水晶,《侍钱“抛书”杂记》,载《文化昆仑》,232页)

 

这是记载不多的,钱钟书正面谈论他同“方鸿渐”之间关系的文字。此段文字,语意甚明,分解开来,有三层意思:第一,文学批评家把艺术作品当作作者的自叙传,在人物身上找作者的影子,这种传记式的批评方法是行不通的;第二,《围城》里的主人公方鸿渐不是作者钱钟书的化身;第三,钱钟书跟方鸿渐在性格、婚姻境遇上的迥然之别。

尽管钱钟书说得如此明白了,但俏皮的水晶说:“作家有时往往是自己作品的最糟糕的辩护律师,钱钟书似乎也不例外。”“我心里还要问一声,难道方鸿渐——甚至他的好朋友赵辛楣——的性格中,没有钱钟书的影子吗?方鸿渐没有钱先生聪明是事实,但是出口成章,联想力丰富;读书杂学旁搜,其玩世与俏皮(甚至恶作剧),能说惯道,黑白可以颠倒过来解说,其逻辑又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可以一笔抹煞的么?”(同上,233

水晶振振有词,连口才雄辩的钱钟书都没能说服她,可见一般没有深思过的读者,更加在“钱钟书”(作者)和“方鸿渐”(主角)两个人物之间的界限模糊,似一而二,看二而一了。

自《围城》问世风行以来,由于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所经所历,同作者钱钟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加之,如水晶所言,在方鸿渐在言行上也有些类似钱钟书,故而认《围城》为自传体小说,认方鸿渐为钱钟书的化身(影子)者,颇为不少。上引钱氏的话,虽然是为了辟谣,但是也提供了反面材料,即早在小说甫一出版,就有不少读者犯了这按图索骥的错误,误以钱钟书为方鸿渐,爱屋及乌,把同情的眼泪洒错了对象。

一般读者形成这样的意见,并不奇怪,中国是史学发达的国度,而纪史又常用文学手法,故吾人有将一般的叙事类作品当作“确有其事”、“八九不离十”的事件的深厚的阅读心理。钱钟书在《汉译第一首英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中有个小例子足以证之:清末张德彝驻英国期间,曾有文字论及著名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人皆以为妄”,他却拿出人类学的证据来证明在非洲某部确有大人国、小人国,这本游记所言者,乃类似于“出洋述奇”。(《七缀集》,154页)

虽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读者当然不会如此迂阔,但同为讽刺杰作的《围城》毕竟是一部现实主义气氛很浓重的小说,其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抗日后期,地点是孤岛上海和后方湖南,而所写人物又是当时知识界中乌烟瘴气的部分,方鸿渐的出身(父亲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教育背景(留学英国、法国)、经历(归国路线,从教经历)等等,都同作者有几多的巧合,显然是取材于钱氏的经历。上述小说情节与作者生平如此吻合,使得它的自传色彩如此浓厚,以至于不止一般读者,即便在研究专家那里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首先将《围城》抬举到“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的夏志清,以小说中方鸿渐归国时间(1937年)来推断钱钟书也是该年归国的,当他后来知道钱是38年归国的时候,表现出很大的意外。(《重会钱钟书纪实》)

还有许多论著自不必一一引证。那些将方鸿渐看作钱钟书化身的意见,当然并非愚蠢到认为方鸿渐就是钱钟书,而是以为方身上某些特点很象钱,以为作家在塑造人物时,充分以自身为模板。就此而言,当然也无不可,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吾人更好的了解方鸿渐这个艺术形象。但余以为,方鸿渐毕竟是小说中人,要理解这个“虚构的”艺术形象,更加重要的重要的是将其与钱钟书区别开来,从《围城》的文本中去分析和理解这个人物。

——鉴于在通常理解中,方钱之间的关系模糊,而这一模糊不仅涉及到一般读者的阅读体会,而且涉及到学术界对于方鸿渐这一形象的分析和理解,甚至更深一层牵涉到整部小说的若干问题,故而厘清二者关系,并非多此一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