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内克曾经在一个访谈中说过,她相信文字的内容是必须要和相应的美学形式所对应的,否则便没有任何意义。
当时我还在大三吧!不是特别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它几年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显得越来越在理。
而这次给CIFF当评委时,这句话简直成了我的评判原则。
然我讲得具体一些,允许我举例说明,从我妈的生日开始说起。
转眼一年,我妈又大一岁。去年她生日时,做了素食蛋糕,今年却是匆匆由南京返回,只能送上礼物。
前天一早去买包装纸,可惜方圆十里只有花店。于是凑合买下两张捆花纸,又要了一小段银色铁丝线。回到酒店,噼里啪啦收拾完东西,催check
out的电话便打来了。于是,在去机场的路上包裹礼物。没什么包装材料,更没有工具,但我又不能忍受草草了事,于是便将银线穿入纸张,然后在正面拧出了一朵银色的小花。

妈妈很高兴,光是包装就让她高兴。
我也可以拿一个塑料袋装礼物,但我想那会很煞风景,也很伤感情。
在赶飞机之前走几千米路去找包装纸,在摇晃的车上费心美化,是我的态度。
所以,如果我有机会去拍短片或者电影,我会强烈要求影像和声音的质量。
然而在这次南京的CIFF中,我看到的大部分作品在影像和声音上有没什么要求。
我不是说,大家都要拍得好莱坞或者王家卫,而是觉得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到极致。
比如说,我前天买不到合适的包装材料,也没有时间,便由现有的出发,在路上折腾出了一个自创的包装。之前从没见人这么做过,大家也都说很美,算是个不错小小开创。
而如果,我手边材料丰富,时间也有大把,我一定可以做出一个不错的包装,但也许还做不出那么有意思的新包装。
所以,我觉得在资源匮乏的时候,不能放弃,而是更加应该开创,弄不好就能出各种小奇迹。
此次类推,如果手中有大把预算和相关资源,那么就必须拍出质量有保障的影像。但如果没有,也必须努力从现有条件出发,结合影片的内容,去探索和创造相应的视觉听觉效果。我特别不能容忍,拿起DV高清就随便拍了,不玩也不探索。
在评奖的阶段,我们五个评委的意见不大统一,争论了好几大轮。
我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
1.导演叙事、控制演员、把握影片节奏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必须有相应水准的影像来对应。
2.有水准的影像不是外表或者点缀,而是内涵的一部分。
3.所谓水准,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或者说是对影像风格的追求程度和掌控的成熟度。当然,也绝不是对现有成功作品的追逐和模仿,而是创新乃至颠覆。
4.没钱没资源不代表低劣的影像,而是提供了探索的可能性。糙也可以糙得很有风格,简陋的设备也可以弄出很高级的影像。
虽然大奖和评委会奖还是需要妥协,但我争取到了一个‘特别推介’,也就是‘Special
mention’给高文东的电影《美食村》,因为我觉得在十部参赛片中,它唯一影像上让我能够接受的片子。
我个人一直坚持大奖应该空缺,但最后整个组委会还是决定颁发给《血蝉》,而评委会大奖则是颁发给了《街口》。关于十部电影的种种,还是节后再说吧!
在南京的几天我很开心,过得很丰满,收获多多,还拍了很多香香照片......

今天中秋,祝大家愉快,我们赏同一个月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