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好几天了,前两天一直都在上海的角落里面拍摄,看到的都是人们再真实不过的生活。而昨天晚上,制片人的饭局,就餐地点在著名的外滩五号。下了外滩边那个高架桥的拐弯,我才突然意识到好几次来上海竟然都没有来外滩。
总是觉着武汉和上海有几分相似,都是被江水划开的城市,都曾经是殖民地,到处残留着外国建筑。昨天夜里,走过那一栋栋欧式的建筑,那里曾经是各国的银行或者办事处。武汉人,没有上海那般情调,除了沿江一带那些高大的建筑外,其他的殖民时期建筑都已经沦为民宅。记得二中附近的法租界,已经是十几户人的住家之地了,成了小小的生活区。还有《江城夏日》里出现的青岛路8号,都是已经陈旧而沧桑,里面更是被岁月打磨多次,成了欧式建筑和武汉市民气质的奇怪混合体。
而在上海,昔日那些建筑,今天依然光面堂皇地伫立着。有的成了店铺,橱窗里是昂贵的衣服,模特是眼睛凹陷,鼻子挺拔的欧洲人;有的成了某某国家的领事馆,打着灯光,飘着旗帜;还有的,被改装成餐厅,吃的喝的也都是外国风味。
外滩五号7层,门口站着长相酷似波拉特外国接待,放眼望去,里面全是外国人。有红酒的香甜,法式面包的厚重,各种香水在空气中交裹着......有那么几秒,我在想是不是到了法国那?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和这几天拍摄时所体验到的生活截然不同,到底哪边是虚,哪边又是实呢?
小阳台上,有些凉意,夜晚的风冰斯斯的。眼前就是外滩,两只红色的鱼飘在空中,那是一对巨大的风筝。东方明珠电视塔闪耀着,灯火辉煌,像是做梦。只是,这般光景,和殖民时期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一个中国女孩走了出来,穿着优雅的黑色小晚装裙,露着手臂和小腿。荷兰女孩跟我说,她一定冻死了,还装得没事一般。她还说北京应该不是这样吧?据我了解,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她又说在荷兰也是,阿姆斯特丹人文很多,大家都比较真实,但是鹿特丹就浮华许多,因为是港口嘛。恩,是吧......
再回头看看屋内,已经快转钟还是人声鼎沸,说的都是外语,中国人显得很异类......
我想我还是更喜欢上海的小街小巷,那里有唠叨的中年女人,还有穿着睡衣就出门的男人,也有散漫的小孩子,他们的身上总有让人无可奈何的地方也有让人喜爱的地方。
拍摄还会继续,有的时候,我很困惑。阿玛尼的店铺和破旧的街区,不过几步路的距离,这种比照,也太电影了吧!我说不清上海是谁的,谁的,或是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