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场买书一定能看完!许多抱怨平常没时间看书的人都这么跟我说。机场的书店选择少,一般只有几个畅销作家的书和一堆商业励志类书籍,渡边醇一、卡耐基是绝对少不了的,村上春树和安妮宝贝也是常见,莫言和苏童或者余华和几个80年代后作家一样是亮眼的点缀。一般要是去大型的书店或者自己中意的小书店总能买到好些公斤书,于是回家之后便散落一地,不知道从何看起。机场虽然选择少得可怜,却也从反面迫使你在飞行中用心看一本书,不管喜欢还厌恶,都算是一个阅读的经历。况且飞行过程中没有电话也没有网络,没有电话,睡觉浪费时间,看电影有些寒碜,看书最佳。
如果飞行小时是三个钟头,那么加上候机时间及各种程序,能够有近八个钟头看书。如果阅读速度为中速,正好可以看完一本15万字左右的小说,一次出差或者旅行附赠一本书的阅读,不错。我一般都会带上自己喜欢的几本书,然后再看看在机场能否碰见什么有意思的书。
我最愉快的飞行阅读经历是《Atomised》,一边看精彩的文字,一边体验气流的震动,有时文字的肌理还能和飞行的动作相呼应,再看一眼窗外无边的云,思路能走得很远。但是这次在香港看到了Michel
Houellebecq的新书,封面真难看,翻了一眼,也觉得有些不对路,没买。下面的图依次是《Atomised》,《Platform》以及新书《the
possibility of an island》的封面,一眼就能看出分别。
这次回北京的途中看的村上春树的《东京奇谈录》,名字叫奇谈,其实讲的是一些平淡中透着些许巧合、奇遇的故事,和鬼神灵异无关,反而是在说命运的错位和不可避免。但我看着看着就困了,倒头睡了一会儿再起来看,断断续续地看了两个故事而已。也许是因为虽然没读完文字就能够体会到作者想通过文字道出的那种感叹,也按照对于作者几座屏的了解预感到了会在字体行间得到的感触和暗示,所以不自觉地放松了阅读的状态。
村上春树怎么说都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家伙,喜欢美食、女人和爵士乐,懂得生活也懂得文学,对西方文化颇有研究,也有着东方文化的根基,百分之百的小资产阶级范例。但是他也有一个比别人好用的大脑,能够写出各种直接的和变向的甜言蜜语迷惑广大读者,也能想出复杂精致而且不乏漂游离奇的故事。他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对于文字的期待。我喜欢《拧发条鸟编年史》,《舞舞舞》,《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当然还有《寻羊冒险记》以及《象的失踪》里面的很多短篇,外加上《海边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和〈遇见百分百女孩〉过于泛滥,所以持有保留意见。〈天黑之后〉不太满意,可能翻译也有一定的原因,我觉得很潦草也没有亮点。多么多产的一个作家啊,没有理由说他不好,只是要看喜不喜欢了。
去年回武汉的时候,我在懒散的阳光下收拾书柜,发出了原来的〈奇鸟形状录〉(也就是〈拧发条鸟编年史〉)。我想起来那是初中时的一个同桌送给我的,一个戴眼镜衷情漫画的女孩。当时我在和另一个同学谈论〈挪威的森林〉,谈论这本书的好和不好,谈论它如此泛滥,谈论它和白领的关系。我的眼睛同桌忍不住加入了谈话,她说她有一本厚厚的〈奇鸟形状录〉,看不懂。第二天,这个可爱的同桌不辞辛劳地从家里背来了厚厚的一本〈奇鸟形状录〉送给了我,说反正也看不懂,送给你算了。当时为了方便在上课时看,我把那本跟字典差不多厚的书切成了三份,分别用淡绿色的纸做好封面。当时正流行印花的透明胶(以及印花的创口贴),我便又用那样的透明胶加固了一下边角。因为不小心撕碎了中间一册的最后一面,我还细心操写了一遍被损坏的文字,黑色的圆珠笔写在淡绿色的包书纸上,那些文字是关于游泳池和光影。
那天下午我又重读了一次〈奇鸟形状录〉,不仅在读文字,还在读自己当时的状态。〈云上的日子〉里面,一个人站在山上画画,他说:“临摹并不只是临摹画本身,还是在临摹画家的姿态。”这个翻译不准确,但是其中的意思想对我来说便是:重做一件事情,做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且接着事情变成当时的自己或者别人,如果有可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