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190.photo.163.com/liaohaihai/21014052/518959631.jpg〈勇气〉是伊能静在日本发行的歌曲的中文版,也是我个人经常听的一首,旋律和编曲都是整张唱片里最饱满的作品。伊能静的R—B也唱的煞有介事,演唱对于此时的她来说,已经是熟练技术了,甚至是老练,完全没有一点可以捕捉的缺憾。同时伊能静的声线到此基本也很难再翻出什么新的花样,进步的空间基本没有了。以后伊能静的声音的特色也逐渐消失,完全找不到〈十九岁〉时期的青涩;〈落入凡间的精灵〉时期的憧憬;〈十二少〉、〈情不变〉时期的幽怨;〈下大雨〉时期的信心。
都不见了。
当然也可以说成是内敛,是炉火纯青,是起起落落后的慵懒。什么调子用什么情绪,对伊能静来说就像要出席什么活动要配什么鞋子一样,成了条件反射。
也许此时的伊能静因为开始演戏的缘故,对情绪的把握和处理已经超出了作为一个普通歌手对歌曲的了解。
同时很讽刺的是,不管是演唱还是词曲创作都已经完全成熟的伊能静,音乐已经不再是她工作的重点。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原因,不管是大环境因素还是小环境因素,不管她后来怎么努力和牵挂唱片事业,哪怕是自负盈亏的出唱片,作为铁杆歌迷的我们再怎么期待和忠诚。作为歌手的伊能静,还是在本张唱片以后就在大众的视野越来越淡,淡成了歌迷的记忆和歌坛的传奇。
〈自己〉作为本专集的同名主打歌曲,除了词作比较吸引人外,本身的旋律并没有太大的号召力,虽然是从日本借鉴的新潮曲风,可惜在台湾,就是没有市场。这个事实不是伊能静良好的主观可以转变的,大众的接受能力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跟不上她的先知先觉。
尽管伊能静清醒知道自己是在冒险!尽管她做好了输的准备,可是心底总有那么一丝丝希望。希望自己作为歌手可以转型顺利,希望自己可以说是处心积虑的付出,能被大众接受。
可惜,大众无暇想到这么深层的原因。
〈问号〉是一首讨论人生终极意义的歌曲,飘渺的像彗星的尾巴或者极光的前奏。作为流行歌曲,这首歌实在太深奥。伊能静在唱片中讨论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似乎她的唱片标志之一。可是这首歌曲实在太朦胧太多义。而且整张唱片除了〈小狗〉外的歌曲都在讨论深刻的问题。这是伊能静破记录的表现,连〈下大雨〉那张都比这张听起来更像流行音乐。是不是,人的背时程度和爱思考程度成正比呢?这是一个问题!或者是制作人的问题?
伊能静爱思考的优点成了这张唱片最先锋的弱点。
反正是拼了!
〈青春本来就苦〉是伊能静对青春伤痕的再次抚摩,我个人也很喜欢的作品,还是这张唱片的主打歌曲。
这已经是专集的第九首歌曲了,伊能静强迫听众和她一起先锋到底的决心已经昭然若接!真佩服她在编排上的苦心。
最后的〈那么〉,是制作人张雨生和歌手伊能静本张唱片里的最爱,其实是一首很不错,很有品位的人文创作。可惜,估计能一遍就坚持听到最后这首歌的听众,已经寥寥无几,即使像我这样的“铁丝”,也很难坚持。
那段时间,我经常用这张唱片里的大多数歌曲做为睡前音乐。不知道是不是辜负了伊能静的用心呢?
豁出去的伊能静,最终还是失败,而且惨败。飞碟被华纳吞并,公司高层改组,伊能静是当时唯一还在苟沿的公司旧人,最后还是被劝说去做了一张舞曲加精选的〈午夜〉。
伊能静妥协了,因为那将是她做为大型唱片公司签约歌手的最后一张唱片。以后的伊能静几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由歌手,自己出钱做自己的老板,做自己喜欢的音乐,管他什么销量。
偶像时代的伊能静,自己出拳粉碎了自己。在一片不理解的嘘声中,自己为自己谢了幕。
我却看见一只崭新的蝴蝶飞向了艺术的小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