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当我15岁离开家离开长沙只身一人来到部队当兵,我的父亲就主要是以书信和我联系。有寄到惠州,广州,更多的是寄到北京,因为我在北京呆了近10年。
算算离开家已有15年之久。家书并不是很多,但每封信都被我当宝贝一样的珍藏起来。那一字一句都溢满父母对女儿的爱和想念和担心和期望。
我呢,也认为书信的表达方式远远要胜于电话的交流。
因为书信不会漏掉一件爸爸要交待的事项和一句妈妈的叮咛。
而当妈妈没完没了地唠叨时,她也不会因为对我的耳朵是否贴着听筒表示怀疑而生气。
另外,爸爸妈妈也不会听到我想家时想哭的声音,我也听不到他们焦急,操心的话语。因为,心会碎的。
在我看来,父母永远是担心我的,在他们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他们会为我操心一辈子。
通讯越来越发达了,书信已渐渐被遗忘和淘汰了。
现在不管是想家的时候还是无聊的时候,拿起电话就给他们拨。可是,还是会有很多无法用语音表达出来的语言和心情。
比如我一直想亲口称他们为“我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爱你们”或者是“我好想你们”等比较肉麻的话。呵呵...我无法在电话里说出来。我却可以毫无顾虑的在书信中表达。
幸好,如今又有了email。
所以在父亲节这天我就收到我了父亲的第一封电子家书。
我把它摘至此:
写在父亲节的日子 序篇《二00四年六月二十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人何处来?”`
这是小时候常常听到的一首古诗,我脑海中也浮现出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头呆笨地在故乡寻找儿时家居的情景。
今天,我也感觉到不要多久我也要成为那位呆笨的老头了。
而人们总是在最寂寞时感到人的衰老。
今天是2004年的父亲节,英儿在烟台,华崽新婚在广州,我的老伴虽然在长沙,却天天必需守候她那瘫痪在床的七十四岁的老父亲,而我则寂寞地呆在家中,无聊而乏味。欣慰的是英儿的不经意的礼物冲淡了节日的寂寞。
岁月的长河慢慢流逝,肩负父责已经三十春秋,回顾初为人父,颇有感触——
当得知快当爸爸的时候,虽然有自然预感的我,却感到一阵打心底飙升起来的高兴。而随之而来的双肩感到的无形的压力,我在想:尔后我该怎麽做?我应该树立怎样的信念.怎样的心态.怎样的处事原则.来维持.稳固.发展这个小小的家庭。
而要完美的实现.达到这个目的,我该牺牲什麽?抵御什麽?放弃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