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iddle/48b8f089gbf7eaf3ef43c&690
长城在密云这段显得扑朔迷离:
一、长城在这里为什么不是连续的,而是断断续续的?
二、为什么这些边墙、敌楼、烟墩不是一线排开,而是犬牙交错的?
三、为什么在同一道山梁会出现几道走向不同的边墙或敌楼?真是修错了么?
四、那些修在悬崖绝壁上的敌楼,现在人们爬上去都十分困难,当年是怎么修上去的?
比较典型的就是河防峪至五座楼之间的长城,边墙在山腰时出时没,敌楼在山巅时隐时现,现在因为发展郊区旅游,这里被命名为“三云蒙峪景区”,即牛盆峪、小水峪、白道峪。据《明考》记载:“白道峪关,有白道峪河由此入边向南流入白河支流。此关极偏僻,旧时往来人很少……”旧时往来人员很少,应该不会怎么破坏,但现在大伙看都不到白道峪关了,那么究竟有没有白道峪?我们周日决定去实地考察一下。
http://s10/middle/48b8f089gbf7e6192d339&690
白道峪峪口,内设水库,有瓮城遗址
白道峪得名于村边曾有个“白道姑观”,以后演变为该地的地名。清代初期在现白道峪村村北河边修建了一座“白道姑”庙,村名因此改成白道谷,清末则演变为白道峪。当地人俗称“流白水”。现在去白道峪可以走东线,从密云到黑山寺(有火车通过黑山寺站)向西到白道峪;也可以走西线从怀柔走青龙峡、大小水峪向东到白道峪。这里的长城原属密云县石塘路所辖,石塘路最初於明洪武初年建城堡,明代中期扩建成石塘路营城。所辖边墙125里、关口26个。白道峪关是石塘路西侧的一处关口,相关历史资料记载较多。如《四镇三关志》“白道峪关……永乐年建、通步、缓。”另有民国《密云县志》关隘卷记有“白道峪口,县西北三十里,在水峪口西南,有堡。”《日下旧闻考》中也记有:“……白道谷、通步不通骑。又五里至牛盆峪……”
http://s3/middle/48b8f089gbf7e617c52f2&690
原来的白道峪关城,现在的休闲农家院
http://s4/middle/48b8f089gbf7e61af7ff3&690
关城上山的长城,可以仔细辨别出山顶上的敌楼。因为只有一断不连续的长城,当地人也称为“错长城”,这在密云怀柔一带是比较常见的。
http://s10/middle/48b8f089gbf7e62d15409&690
关城的石基
进得白道峪村来,一路向北,靠山脚下有一个高墙封闭的院落,这就是原来的白道峪关城内堡的遗址。白道峪城堡原来有内堡和外堡两座,外堡现只剩下一处遗址了。这内堡为一石彻古堡,呈方型,每边长约50米,高4米,周长约有二百余米这是古时屯兵用的。现似乎成了一处仓库还是农家豪宅。关城北侧百米即为长城。据1992年出版的《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记载:“……白道峪有农户234户,人口764人,均为汉族。明代成村,原名白水洼,清代初期在村北河边修建‘白道姑’庙宇后,村名改成白道谷,清末演变为白道峪。……村北有白道峪关口,二座城堡,外城随地势呈三角形。内呈方形,明代戍长城驻兵之处。”
http://s15/middle/48b8f089gbf7e61f6679e&690
瓮城
站在此处,向关外眺望,山谷口处有一极小的滚水坝水库,或称蓄水池,供村民用水,崇山峻岭成为水库的后盾。走进水库里面,会发现这里有一座瓮城的遗址,在瓮城北面还有一座独立的敌台基座。在边墙外面的要冲建筑前方敌楼,以利于先期防御,这在别的长城中也可以看到。经考察此前方敌台原为一座空心敌楼,上面有十米见方,从大小程度分析可能是一座三眼空心敌楼。现巨大的条石基座下遗留着石制吐水嘴,还有多种尺寸的灰色城砖和瓦片、水缸口沿等。山沟的两侧有石筑城墙延续下来,现残高两米不足,残宽两米余,山石干垒而成。《北京文博》1999年第一期中著有邓云山的一篇“密云长城四路”文章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白道峪城堡,周长220米,设一南门。墙体为山石,城门砖石砌筑,建于明永乐年间。白道峪东堡,建在山谷入口处,城墙随山势而建,城堡周长275米,设一南门,墙体为石块砌筑,城门砖石结构。”据分析,这文中所述白道峪城堡,应该就是我们看到的瓮城,而白道峪东堡,应该就是白道峪关城了。顺水库的冲沟北上约一公里,就能看到长城从两侧山峰悬挂下来。
http://s4/middle/48b8f089gbf7e61b06f43&690
白道峪北面山上的长城
白道峪村北山坡上有城墙,石砌,残存200多米,然后基本坍塌,但可见清晰的遗迹一直断断续续延续到村北海拔400多米山峰上。,不过由于地势太险,鲜有人涉足,很多地方都得从密灌中穿行,时不时还得攀岩上去。这一段长城因山势险峻断崖较多,因此没有修大规模的城墙,只是在主要的山峰上修了一座座的烽火台,再配合瓮城、兵营形成相互呼应的攻防体系。在北京,明代长城防御的方向是正北方,在黑山峪到牛盆峪,再到小水峪一带的正北是密云和怀柔之间的云蒙山脉,山一座比一座高,路一条比一条的险。古代走这里的山路的困难更难以想像,所以这一带的长城没有连缀成串,明朝官兵仅在山门设关就足以御敌。当然也有失算的时候,崇桢时后金就从密云长城的缝隙中翻山而过,直抵京师。
http://s4/middle/48b8f089gbf7e61c5b913&690
白道峪西山上的三眼楼和山顶的独眼楼
关城正北方是一座烽火台,东西向分别都有近百米的边墙直达悬崖而止。西侧悬崖下面的垭口筑有约40米的挡马墙。西侧山上的一座三眼空心敌楼,此楼为正方形,条石基座,上面是砖砌,现基本保存完好。楼子顶上的铺房己塌毁,只剩墙基,楼顶四周围的砖垛墙也己毁掉。敌楼不和城墙连着,进出楼子的门洞修得离地很高,而且还很窄小仅容一人出入,进入时须用梯子。虽然很不方便,但这是一种为了防止敌人偷袭和防守用的设计方法。往西远处还可望到一个一眼楼,其余便都是实心的烟墩了。
http://s15/middle/48b8f089gbf7e62e10b4e&690
北一楼
这里往东的山梁上有一座三眼敌楼,地图上标注为“北一楼”。顺山梁而上,可以看到五座楼的最高楼——“西五楼”。
http://s13/middle/48b8f089gbf7e61d7de4c&690
远眺北一楼
http://s5/middle/48b8f089gbf7e61cdd6a4&690
远眺五座楼
其实由于视线限制,北一楼东还有两座敌楼分别在黑山寺和大云峰寺的北面,我们分别命名为“东一楼”和“东二楼”。“东一楼”每边宽8.25米,残存最高处高7.8米,最低处7米。每面有一大两小三个窗口,西面中间为门,门高1.88米,宽0.8米,下沿距地面2.87米。“东一楼”面朝正南,因坐落于向东倾斜的山顶一侧,天长日久东侧地基下滑,致使城楼从中间纵向裂开,缝隙最窄处4cm,最大处达10cm,裂缝两侧在风化作用下非常松软,切勿攀爬。
“东二楼”保存较好,因地形原因没有面向正南正北,而是旋转了45度,使其横剖面的对角线与东南、西北方向重合。其西南立面为两眼结构,宽8.25米,高9.45米,其中青石地基达17层4.5米高,窗口为常见结构高0.8米宽0.6米,上有半圆型窗沿。其东南立面为三眼结构,宽11.5米。西北立面与断崖平齐。东北立面为一门一窗结构,门高1.80米,宽0.68米。门顶上原有的弧形雕花石已经遗失。楼内有通往楼顶的台阶,宽度不足0.5米,仅容一人侧身通行。楼顶四周原建有垛口,现西北面已经被破坏,其余三面大部分保存完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