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新闻假照片?——“挟尸要价”的真与伪

(2010-08-19 18:38:26)
标签:

金镜头

摄影

新闻奖

张轶

郝建国

王守海

杂谈

空降老兵

分类: 空言空语

http://pic.dbw.cn/0/03/51/26/3512647_668880.jpg

一张获奖照片,两种相反的声音,熟是熟非,我们期待真相——

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的文章:

    今天,几乎在各大网站的首页都公布了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新闻图片颁奖的消息,其中作品《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了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成为颁奖典礼上的焦点。

  2009年的10月24日下午,长江大学的15名学生在长江宝塔湾河段救起两名少年,不幸的是有3名大学生被江水吞噬。大学生的英勇行为感动了中国,温暖了社会,受到了万民的称赞。众多媒体云集荆州,争相报道英雄的事迹,但也有的媒体“另辟溪径”,他们的到来是“为了寻找英雄背后不该发生的”事件,甚至误读照片,制造假新闻,《挟尸要价》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例。但就是这样一张照片却能在全国屡屡获奖,昨天(8月18日)又被公布获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

  其实,这张照片在《华商报》发表、经《新京报》转载后,《南方周末》记者杨继斌经过调查2009年11月4日在湖北荆州发出了《大学生救人溺亡隐情调查:“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的调查报道,并被广泛转载;媒体人马文娟2009年11月8日撰写了《从大学生救人事件的报道看媒体责任》一文,提出有关媒体对大众的误导要承担责任;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也向新闻媒体通报了事实真相,并在2009年11月16日在自己的署名博客上发表了《“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的文章。就此,舆论和大众基本都已了解了事实真相。

  《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解读是:船头着白色衬衫者陈某与老师、学生牵着尸体谈价。事实是: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但误读的结果使“牵尸靠岸”在《华商报》和《新京报》的报道中变成了“牵尸谈价”。而且,该照片在《华商报》和《新京报》发表时署名为“真真”,现在获奖人为“张轶”,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两个名字可能用的都是假名。

  追求事件的真相是每一个没有亲临现场的人们所期望的,也是媒体代言大众应该向大众转达的。亲临现场的人们如果对某一个场面产生了误读,可能只是导致自己对事件的了解不全面或不理解,但媒体的误读就会误导社会大众。《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误读误导了全国大众,各种媒体口诛笔伐,人们在网上发贴咒骂“渔民”的没有人性,甚至咒骂“荆州人”的“冷血”。尽管调查报告已经公布,有关方面已经澄清,但“非事实”的造假新闻在社会中一直传播并引起人们对这个社会或人性的“失望”。

  完整的场景应该是:

  两船合力将尸体牵引到岸边,捞起一具送到岸边一具,再打捞下一具,荡漾的水波显示船的划动。据有人证实,这名捞尸人不姓陈,而是叫王守海。

  渔民陈凯说“捞到人,我们每船每次能得500元,捞不到就是200元,甚至有时给包烟。”可见,如果谈价,也不是由船上从事打捞的这些人。因为我们对“渔民见死不救”的误传,已经使本来应该列入“救人集体”的两个老人现在不敢出江,不敢见人,不敢与人打招呼。老人在宝塔湾卖鱼。他被人打了三个耳光,腰上踹了一脚。“无数的砖头瓦砾向我扔来,几百人围过来,他们大声指责谩骂,有人喊打死他,打死他,这个没良心的老东西,见死不救的畜生。”最后,船被砸了,渔网也被烧了。那么,因为我们对照片的误读而使这四个老人的生活举步维艰,善良的人们又于心何忍?

  在8月5日公布《挟尸要价》照片获得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银质奖之后,长江大学宣传部已经向“全国摄影艺术展评委会和各位评委”发出了“就张轶《挟尸要价》照片获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银质奖致评委会的公开信”。今天,就该照片获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我们还要发出呼吁:

  1、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核实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性;

  2、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消该照片的获奖资格;

  3、通报作者的弄虚作假做法,以杜绝以后评奖中类似情况的出现。

  愿善良的人们都能擦亮眼睛,看清真正的事实真相。

 

郝建国对《挟尸要价》相关报道的最新声明
——兼回复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


      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宝塔湾。

     当地长江大学、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两所高校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两名落水少年献身。但是,在打捞英雄遗体阶段,却上演了一出“挟尸要价”的丑剧。作为调查采访此事的一名记者,这里将本人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公开,供业界、学界以及社会各界参考。

       捞尸者陈波、王守海等人是在3名大学生沉入水中20-40分钟之后赶到宝塔湾的。平心而论,此时3名英雄根本没有生还的希望,所以也不存在“见死不救”。

      捞尸阶段,本人通过现场学生、冬泳爱好者、现场目击者(照片《挟尸要价》拍摄者张轶,时任《江汉商报》摄影记者,后因公开身份被迫辞职)了解到的基本事实是:捞尸者赶到现场后,不问英雄的死活,不顾现场师生的感受,而是趁火打劫,开口就要钱,称捞一具遗体12000元,钱不到位不捞。

     当时校领导身上所带现金不够,答应对方先捞人,剩余的钱随后补上,但捞尸者不干。其间有女同学“跪求”打捞船船主尽快救人,但对方坚持要钱。无奈,师生们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凑了4000元交给对方,捞尸者才开始行动,同时扬言:“钱不到位的话,只捞一个”。

    照片《挟尸要价》定格瞬间是:捞尸者以答应的36000元还没有全部到手为由“罢工”,画面上一个叫王守海的男子,把已经打捞上来的英雄方招的遗体,用一条绳子绑住右手,用另一条带铁钩的绳子钩住T恤,久久将遗体横在水中,而不是拖到船上。

    王守海等人这样侮辱英雄的遗体,目的是调动岸上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怜悯和痛心,以及时拿到自己开出的36000元的天价捞尸费(请注意王守海的表情和手势,当时捞尸者尚未全部拿到校方答应的36000元捞尸费)。

     打捞3具遗体,捞尸者分3次共收取了学校36000元现金。《华商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媒体将以上事实公开后,捞尸者最终将收取的36000元捞尸费全部退还学校,“挟尸要价”始作俑者陈波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拘留。

     大学生舍己救人遭遇捞尸者挟尸要价事件,触动了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大学生以生命为代价的利他主义与船夫挟尸要价、唯利是图的反差,暴露这个时代道德的分化和文明的崩解。

     当时并不在现场的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事隔近一年时间后,不顾英雄家属和长江大学数万师生的感受,突然冒出来为几个千夫所指并已经受到法律制裁的捞尸者“招魂”鸣冤,称记者误读照片,制造假新闻”,不知此人居心何在!

     李玉泉在没有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恶意诽谤他人,其学术态度和道德水平应该引起重视同时,建议学校在查明真相的基础上,研究此人是否称职。

     本人在此郑重声明,不排除启用法律手段,追究李玉泉的民事责任。
                                                  

                                                     郝建国
                                                  2010年8月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