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瀛寰
李瀛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332
  • 关注人气:1,8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橙个人定制手机:偏执狂才能生存?

(2013-05-30 08:52:36)
标签:

青橙

个人定制手机

智能手机

it

分类: 我是记者

青橙个人定制手机:偏执狂才能生存?


“定制手机”这个词听得太多了,国内各大手机厂商都以搭上运营商的定制列车为荣,抢破脑袋也要傍上中国联通、电信和移动,为三大运营商定制手机确实是手机厂商“走量”的重要渠道。


还有一些是企业间特定合作的定制机,比如百分百公司推出的“百度云手机”,就是专为百度云定制的手机。


但在5月7日的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嬛嬛姐却听到一个让我颇为“吃惊”的消息:青橙手机公司总裁蔡晓农提到,青橙个人定制手机即将推出。


为每个用户定制一台手机?这可能吗?


在跟蔡晓农聊天之后,我发现青橙的想法果然如此疯狂:为每个用户定制手机,即为个人用户提供硬件、软件、配件、外观、售后等全方位的定制服务。


就像点菜,不仅可以自己点硬件,也可以让厨师根据自己的口味再增改应用。因为青橙手机在基于安卓4.2上又建立了深度定制MYUI系统,每个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APP。


这个定制是什么概念呢?比如,爱美爱炫的女生可以定制前摄像头高达800万像素、自带一键美颜功能的手机。而酷爱游戏的男生可以选择5寸大屏、高达2GRAM的手机,痛快地玩大型游戏。而摄影达人呢,可以选择1300万的摄像头加上分辨率更高的FHD视网膜屏。手机外观和周边附件,也能定制。像女生就可以把自己的照片定制到男朋友手机的背面,成为自己的“专属”。


每个人的个性化手机,这听上去真的很美,但在手机仍是批量化、流水线生产的今天,这多少有点偏执狂的疯狂劲儿。


我想起去年底采访优美手机老总邵国光时,他也在讲为个人用户定制。他看好这一市场,认为在这个个性化时代,专属手机才更有市场。但优美手机仅限于外观的定制,也就是在手机背面加上个人姓名、个性化图案,但手机硬件以及应用却不可以定制。


青橙手机则是把“个人定制手机”这一概念再向前推进了一步。消费者的需求千差万别,这么疯狂的想法能落地吗?


青橙N1定制手机将于5月30日上市,具体的定制方式也已经明确:用户只要登陆青橙自主开发的定制商城,通过五个步骤就可以搞定定制过程。七天之后,你就可以拿到一部只属于你自己的手机了。


总体来说,面对不同的硬件、应用,用户可以随意定制,你想要的,在可选的范围内,可以达到极致,你不想要的,可以减掉。从实施方式上来看,青橙通过规范化的流程进行了选择上的限定,也让这个事变得可操作。


用户定制模式的好处就是可以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这一模式也称为C2B。事实上,从去年开始,C2B成为手机厂商主攻的重点。如华为手机就是通过和天猫、苏宁商城的合作,通过C2B的定制方式打开了公众市场。


华为终端CSO徐昕泉称,以前华为手机以运营商定制为主,但从运营商定制市场到公开市场过程中,直面消费者时,却因常年缺失的个人消费者基因,而在产品设计上软肋尽显,在追求用户体验和差异化的过程中,“很容易看走了眼”。


而C2B模式让华为可以在短时间内锁定用户需求和喜好,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缩短上市周期。就是C2B模式让华为尝到了甜头,所以华为今年3月推出的Ascend Mate上市后反响不错。


而蔡晓农则认为,C2B只是用户定制的初级阶段:聚合采购,即‘批量预售’,以销定产。青橙认为自己的C2B模式也可以称之为C2B2C:即用户在青橙官方商城上选择自己的需求,青橙再根据用户需求实现用户独一无二的个人定制手机。


实现这种从用户的需求作为出发点的概念,其实难度很大,不仅需要ERP的生产系统和流程再造等强大支撑,甚至从业务流程到思维模式以及经营理念都要做相当大的改变。据蔡晓农讲,青橙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个人定制工作。


个人定制手机是从没有过的新模式,C2B2C也从来没有人尝试过。虽然青橙号称可以实现“10万种定制”,但面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青橙能否真正做到并做好个人定制手机,还需要观察。


手机制造的门槛越来越低,手机的同质化竞争也更趋激烈,所有手机企业都在各施奇招,从拼硬件、拼软件再到拼定制,从崔健的明星定制机到现在的个人定制机。


激烈竞争之下,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的确,每个用户都有个性的需求,每个“我”的需求都不等同于另一个“我”。

回到个人定制手机的最初,我还是想问读者朋友们,你需要这样只属于你自己的“我的手机”吗?



青橙个人定制手机:偏执狂才能生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