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购摩托罗拉:谷歌的“苹果化”

(2011-08-16 06:02:45)
标签:

谷歌

收购

摩托罗拉

微软

诺基亚

英特尔

it

分类: 我是记者

   收购摩托罗拉:谷歌的“苹果化”

    8月15日,谷歌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咋一听这个消息,有点吃惊。但仔细想来,其实顺理成章,甚至感觉收购摩托一事,早有预谋。

    一、苹果化

    自苹果的成功越来越无法阻挡之后,各大公司其实都在悄悄地“苹果化”。当然动作有所不同,“苹果化”的程度也各有差异,但这个方向已经大势所趋。

    老乔推出iCloud之后,“云+端”的战略格局更加明确,也促使其它公司加快了动作。谷歌有云,而且谷歌是最早做云的,虽然谷歌有Nexus手机,但缺少重量级手机产品。

    此外,谷歌在端上,有着巨大的漏洞—专利。正如谷歌自己的说法,这桩收购,更多是冲着摩托罗拉的专利去的。摩托罗拉在全球拥有逾1.7万件专利,还有许多专利申请,许多专利是无线标准方面的,也有许多是围绕市场上竞争性部分的专利,此举足以弥补Android的专利漏洞。

    谷歌走出了关键而决定性的一步,收购摩托罗拉一事,对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有很大的冲击,会促进其它企业更快地走上整合之路,如微软与诺基亚,英特尔或者也不乏相应举动。

    未来应该是几家“云+端”巨头的竞争。

     二、整合Android

    Android阵营庞大,除了诺基亚,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是此成员之一,也正是因为如此,谷歌的Android系统才能迅速壮大,挑战苹果。

    但目前Android却是百花齐放,Android的开放也使之版本众多,不同厂商的不同定制使Android只是个名义上的通用平台。要想把Android整合起来,变得更强大,收购一家硬件公司的确是个好的选择。

    不过,这无疑会冲击其它Android合作伙伴。可能最受伤的要数htc了,最早是 htc全力支持谷歌Android。不过,htc周永明已经明确表示支持谷歌此举。

    虽然谷歌表示,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后,与这些厂商的关系不会发生改变,Android仍将向其他厂商开放。不过如何摆平与不同厂商的关系,对谷歌是个挑战,对Android的未来发展,也是个挑战。

     三、或许收购早有预谋    

    看此事的新闻稿,里面有一句: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称:“摩托罗拉移动全力致力于发展Android平台,因此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符合两家公司的利益。”

    再联想到半年前采访摩托罗拉移动技术公司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孟樸时,他特意强调的:“大多公司都会做几个平台,但我们百分之百专注于Android平台,是业界唯一一家。” 事实也是如此,别的厂商同时发展几个平台,但只有摩托罗拉只做Android平台。甚至一开始摩托罗拉也想过支持微软的WP7,但后来放弃了。

    当我追问孟樸,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会不会有风险时,孟樸也回答了我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摩托罗拉已经很能变通。”

    谷歌与摩托罗拉的谈判也许早有预谋,不过,未来两家企业如何在文化上融合,也值得关注。

    下面是此前采访摩托罗拉以及孟樸所写的文章。

 

摩托罗拉“复活”之谜

 

一次失误,也许就意味着一家企业的彻底倒下。

几次失误,还能屡屡生还创造奇迹的,这就是摩托罗拉。

201010月底,摩托罗拉公布了2010年第3季财报,手机业务营收达20亿美元,同比增长20%,盈利为300万美元。

这是摩托罗拉手机部门自2006年以来首次盈利,摩托罗拉从谷底回升,再次归来。谁拯救了摩托罗拉?

201114日,摩托罗拉将拆分为两个公司,分别为负责智能手机和机顶盒业务的摩托罗拉移动公司,以及提供企业解决方案的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公司。这是预谋已久的分拆,摩托罗拉早想这样改头换面。

尽管复苏之路仍很漫长,但“我们早经历了困难,已经做好了转型,现在跑得更快”,20101221日,面对时代周报的独家专访,摩托罗拉移动技术公司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孟樸如此说道。

 

押宝Android押对了

“摩托罗拉最多时有20多个平台,而当时诺基亚只有几个平台,成本也低。”在一位前摩托罗拉大中国区高管看来,此前的摩托罗拉犹豫不定,迷失了方向。

2006年起,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开始一路下滑。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摩托罗拉来说,刀锋V3就是这个“萧何”。当年V3的过度成功让摩托罗拉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不仅没再进一步创新,而后更变得没有远见。”前摩托罗拉大中国区高管说道,“当新手机未能及时上市,竞争加剧时,摩托罗拉却试图用V3降价来赢得消费者,反而做坏了。”

在摩托罗拉已经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时候,2008年底,来自高通的印度裔工程师桑杰贾(Sanjay Jha)出任摩托罗拉联席CEO

在桑杰贾到来之后所做的大量改革中,最冒险就是押宝Android平台,而这也是让摩托罗拉起死回生的决断。200810月,桑杰贾正式向投资界宣布,摩托罗拉将只支持Android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随后,当微软在推迟WP7的发布之后,桑杰贾再次决定不再和微软合作,专注于Android平台。对摩托罗拉采取“先切止血”的桑杰贾,其实有着特别强的管理魄力。

“大多公司都会做几个平台,但我们百分之百专注于Android平台,是业界唯一一家,这种投入和高度的认知,加上执行力,会使得我们在Android这个平台上做的产品,会早一步面世。” 孟樸说道。

不可否认,押宝Android,摩托罗拉才有了今天的复苏。但其实,也有业界人士认为,当时摩托罗拉的坚定支持,也是Google能够继续Android平台的一大原因。

桑杰贾到来8个月后,2009117日,摩托罗拉的Droid手机产品在美国上市,这是摩托罗拉开始复兴的第一款产品。随后,摩托罗拉一系列Milestone(里程碑)产品相继问世,摩托罗拉走过了生死节点,就变得气势如虹。

2010年以来,摩托罗拉就发布了近20款新智能手机,已经成为Android阵营里的绝对主力。“在中国的Android市场中,摩托罗拉已经占有50%的市场。” 孟樸说道。

气势如虹的还有Android平台,2010年,Android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急速上升。电子产业研究机构DIGITIMES Research认为,2011年,Android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平台,比原先的预期早了一年。据IDC的报告指出,2010年第3季度,Android手机约占西欧智能手机出货量的23%,仅次于诺基亚Symbian和苹果iPhone平台。

也有人认为摩托罗拉“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太过冒险。但业界资深人士、新岸线公司负责市场的杨宇欣则认为,Android平台正在上升阶段,摩托罗拉还可以继续专注于Android。而孟樸笑了笑,说道:“摩托罗拉已经很能变通。”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减法往往比做加法更容易获得成功,专注才更有机会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先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个方向没有错。” 业界分析师王留生认为,当其他厂商都采用Android作为智能手机的平台后,摩托罗拉依然具有一些优势,比如用户市场中品牌影响力、先进的管理经验,完善的渠道布局、强大研发技术以及与google和运营商的良好合作基础,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应用开发合作伙伴。

 

分拆是拯救还是放逐?

“他是实干出来的,能力加智慧走到了金字塔尖,他总是准备好了,能抓住机会。”谈到领导摩托罗拉走出困境的桑杰贾,一位高通中国区员工如此说道。

如果说桑杰贾拯救了摩托罗拉,也许有点过,但在这一次的脱险之中,桑杰贾的确是关键人物。

历史上,摩托罗拉曾经多次落后于同行,当年从模拟向数字技术发展时,摩托罗拉落后了,但几年后就赶超了同行。摩托罗拉身上是否有“不死”基因?

王留生认为,摩托罗拉在技术研发方面在业内还是比较领先,而且也有一种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这些都成为摩托罗拉很难彻底倒下的原因,而且为摩托罗拉调整后的追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旦市场条件具备,也可以形成快速反弹。

“摩托罗拉的多元文化不可小看。”前摩托罗拉中国区高管这样认为。

摩托罗拉独有的企业文化对桑杰贾有多大的吸引力不好说,但对桑杰贾来说,当初能够来到摩托罗拉最直接的诱惑就是“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CEO”。两年之前,摩托罗拉手机业务深陷泥淖之际,摩托罗拉董事会就做出决断:分拆。

时至201114日,摩托罗拉终于拆分为两个公司,分别为负责智能手机和机顶盒业务的摩托罗拉移动公司,以及提供企业解决方案的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公司,分别成为独立的上市公司。

在这场预谋已久的分拆中,摩托罗拉是想放手一搏。王留生认为,这种分拆使得管理更加扁平化,减少了管理层级,有利于提升运营效率,使相关决策更加迅捷,高效。

有着80年积淀的摩托罗拉,也同样有着“大企业病”,“在中国,甚至比国企还国企”,前摩托罗拉中国区高管如此说道。

然而,桑杰贾还有更多的盘算,他曾表示,摩托罗拉分拆的时候,有可能会将手机和机顶盒业务部迁至加利福尼亚硅谷。桑杰贾说:“我们要到人才聚集的地方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那就是加利福尼亚。”

加利福尼亚硅谷正是软件开发人才最多的地方,也是手机开发者的圣地。摩托罗拉总部芝加哥虽有密歇根湖的怡人景色,但硅谷更有手机的人气。苹果、谷歌和Palm都将总部设在硅谷,诺基亚在硅谷建立了一个研究所,不远处的圣地亚哥还有高通的总部,中国的华为也在这里扎了根。

事实上,现在更小、更灵活的摩托罗拉可以更从容。

 

以用户为导向

在前摩托罗拉中国区高管看来,此前的摩托罗拉有着工程师文化,但也输在“以技术为导向”,“诺基亚一直以市场为导向”。但此刻,在时代周报记者采访孟樸的过程中,他说得最多的就是“以用户为导向”。

手机已经从高科技产品到快速消费品,如何捕捉消费人群,对这一点,今天的摩托罗拉已经有了清醒的认知。

但更大的挑战也同样来临。20108月,摩托罗拉以12亿美元价格将其无线网络设备业务卖给了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再加上分拆,此后摩托罗拉可以说,已经将品牌命运完全系于智能手机业务。

尽管摩托罗拉已经初步翻身,业务有所起色,但同样的,智能手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摩托罗拉能笑到最后吗?有消息称,摩托罗拉曾表示,未来三年内,重回全球市场前三位置,可能实现吗?

“由于智能手机市场发展才刚刚进入预热爆发阶段,而且各类技术和制造工艺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变化,因此我认为摩托罗拉当前取得的成绩还不稳定,面临一些后续创新类Android手机终端厂商的市场分流风险。”王留生如此说道,但他也表示,摩托罗拉依然很有实力,但能否继续往前走,取决于摩托罗拉对产品生产、营销中的整个运营体系的变革是否彻底,能否真正建立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与不同区域市场针对性较强的管理与营销方式。

与桑杰贾一样,孟樸也来自高通,对通信行业的了解非同寻常,来到摩托罗拉的半年中,他已经从高通的B2B思维方式转换成了B2C的理念,以消费者,以用户为中心。

在孟樸看来,摩托罗拉在移动领域,其实有很深层的积累,硬件和软件的集成能力非常强,而且摩托罗拉的工业设计能力在业界很领先,“我觉得对很多市场,特别是在亚洲国家,消费者对各种各样这种工业设计、时尚元素的追求,超过北美的消费者。” 孟樸话语间已经有了“把握消费者需求”之后的一些自信。

摩托罗拉复兴之路仍然面临众多挑战。与当年的V3相比,与如今的苹iPhone相比,在今天摩托罗拉的众多智能手机产品中,有一款能深入人心的作品吗?“摩托罗拉现在需要的是能冲击市场的人,如当年索尼爱立信的古尼拉冲锋陷阵,一举奠定了T618的市场,打下了江山,”一位业界资深人士说道,“摩托罗拉还需要一点冲劲儿。”

在保留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顺应潮流,积极变革,通过新技术、新模式与新平台,与现有资源的适当结合,至少,当下的摩托罗拉开始回归,重新激发了新的生命力。

“一味因循守旧迟早会被市场所抛弃。”王留生如此说道。摩托罗拉的回归之路对于正在困境中的诺基亚,是否有些警示呢?

 

独家对话摩托罗拉大中华区总裁孟樸:

摩托罗拉重新崛起

 

时代周报2011年摩托罗拉打算怎样细分智能手机市场?

孟樸:在一个共有平台上做出差异化,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第一,整个在手机行业,我们是唯一一家百分之百专注Android的,这使我们在Android这个平台上做的产品,会早一步面世。第二,摩托罗拉在移动方面有深层的积累,硬件和软件的集成能力非常强。第三,在工业设计能力上,摩托罗拉在业界很领先。因而在市场上摩托罗拉能做到差异化优势。

时代周报:现在是不是可以下一个结论,是不是摩托罗拉重新崛起了?

孟樸:我是这么看,其实摩托罗拉在过去几年变化非常大,从过去2006年的时候,全球业务下降,到2010年通过智能机投放,我们应该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这个时期对摩托罗拉来讲的话有非常重要的两点。一个就是公司在过去几年的路程里面,找到了一个重新崛起的领域,利用Android这个操作系统、操作平台,就是智能机这个市场。另一个,对摩托罗拉意义比较大的,就是我们比别的公司早经历这个困难,我们很早做了转型。所以你能看到我们在智能机的领域,比很多传统的手机公司跑得更快一点。这些奠定了我们真正能够重新崛起的基础。

时代周报:过去几年,摩托罗拉也有重新崛起的感觉,但又迅速陨落。现在崛起的基础,您觉得是否稳固?

孟樸:我觉得公司目前所做的很多事情,能够适应这种手机市场的快速变化,避免重蹈过去的一些失败,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未来摩托罗拉手机会更注重创新。自从桑杰?贾两年前担任手机部门掌门人以后,在公司战略决策和执行过程中,都有显著的提升。

时代周报:从您个人来看,现阶段Android,您觉得有什么还需要改善的地方?2011年,手机市场的潮流会发生大概什么样的变化?

孟樸:我觉得Android作为一个智能手机平台仍在不断进步。中国差不多8亿用户,相信三到五年内这些手机绝大多数会进化成智能手机,整个业界会全力推进智能手机的发展。

时代周报:摩托罗拉为了未来的整体移动互联和智能手机的版图,在目前投入了多少?在中国和全球在软件和硬件的研发上是什么状态?

孟樸:摩托罗拉的研发团队,是一个全球性的机构。所有研发人员是在一个全球的研发体系里面。在全球的智能手机研发过程中,包括像在美国最近上市非常好的Droid X,都有我们中国工程师在里面所作的贡献。今年夏天摩托罗拉新发布的“明系列”明智手机系列,都有很多中国工程师的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