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幻休闲 |
分类: 我看电影 |
昨天晚上在HBO上,不小心看了《地心历险记》,勾起了科幻的话题。
《地心历险记》早就知道,3D电影,如果在影院看,会更有效果。我之前看过介绍,感觉比较商业化,所以,一直没看。
昨晚“不小心”看了之后,影片果真如我的感觉,比较平庸。但这个电影却让我对儒勒.凡尔纳又萌了一下,还巴巴地去凡尔纳的贴吧下载了很多图片。题图就是《气球上的五星期》的法文版小说的封面。
说实在话,凡尔纳的小说看得不多,因为我最早喜欢科幻小说的时候,年代太久远,凡尔纳的书还没引进。我是看《封神榜》、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电影《未来世界》成长起来的。印象最深的是读小学时看的童恩正的小说《追踪恐龙的人》,因为在幻想之外,童先生还加进了情感描写,这在那时是少见的。对了,还有美国的阿西莫夫,这也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个人。
也许因为小时候有过一些神秘体验,所以我一接触科幻的东西,就好像找到了什么宝藏。就如我在高中时,那时最早的摇滚专辑《荷东》刚进来,别人听了没感觉,我一听,心就化了,终于找到了同类。
等凡尔纳引进来,我已经上了高中,要考大学了。80年代,当然美好,这或许是我们几十年来最有活力的年代。但对我来说,什么情结、什么爱好,统统得让位高考。虽然,我一边按照要求走主流之路,一边还是玩“私货”,但兴趣已经从科幻发展到了三毛。
回到《地心历险记》和凡尔纳,我以为,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就是提出了一个词“凡尔纳者”——即认为凡尔纳所描写的幻想是真实的人。
我想我就是吧。凡尔纳的主要作品出版于19世纪末,他的许多设想和描述在20世纪成为了现实,也许另一些设想在21世纪也会成为现实呢,或许就在明天。
我如今更感兴趣的科学探索电影,外星人、外天空探索等等。因为活到如今,很多事情可以想明白,如人性、如情感,想明白了,就没意思了,但是,科学探索、宇宙真相,这些是当下无解的,这才更有“终极追求”的意思,才更有趣。科学再和哲学、宗教混在一起,更有探索的空间。
名声大噪的《第三类接触》、《2001太空漫游》不用多说,我认为近年来最能引人深思的是一部老片子《Contact》(超时空接触),1997年拍的,朱迪福斯特主演。
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现实与理想的纠结、政府的“有意”和民众的“无意”,都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尤其是女主与父亲相见那一段,为什么我看着那么熟悉?
最近的科学探索电影,《先知》很好,尤其是关于孩子和太阳磁暴的部分;《天使与魔鬼》虽然打着科学与宗教和谐共生的幌子,但本质上是商业大片,离原小说差太多。
正在期待的,则是《2012》。
PS:这是法文版凡尔纳小说中的插画,这种线条画,我很喜欢。
这是我在高中时,自己画的线条画,摹仿,也不太像。但喜欢,毋庸置疑。
因为科幻的话题,想起了很多往事。
这是高中时,我在练笔文集上画的插画。
画得不好,我要讲的不是画作,而画的内容,看见了吧,外星人,呵,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外星人。
高中时,我们那个省重点高中的语文课改革,教材与别的学校不同,以古典文学为主,而且还让我们写练笔文集,可以自由写作。
我的那些“不主流”的“小火花”终于有机会闪烁了。现在回看当年的作品,的确比较另类。
这是我在高中时画的另一个插画,这个文章的题目是《天才等于勤奋?》。
我从小对那种“天才出于勤奋”的说法就很持怀疑态度。所以,在练笔文集里对这个观点好好地反思了一下,我的观点是“天才就是天才,勤奋就是勤奋,成就等于天才加勤奋”。
为了刻意表达这种“不同”的声音,我在画这个插画时,非常不谦虚地写了“I am a 天才”这种字眼。这个画,走的也是科幻的路子。天才,就是大脑能发电,能发射信号?呵,少年时的想像。
感谢的是,我的写作老师——祖老师,给了我10分,满分。现在仍会不时地想起他,那么有才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