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布衣走遍世界——摄影大师郎静山

标签:
郎静山摄影心智文化 |
分类: 瀛眼看人 |
稀稀落落的鞭炮声提醒我,今天是大年初二。春节对我来说,大多是个读书、看碟的好日子。平时因为工作的原因,出去得太多,天南海北的,太热闹了,此刻反而想清静。
今天想起郎静山,想说说他。郎静山,中国人,摄影大师,网上搜一下他,资料多的是。
我第一次知道郎静山这个名字,是在读高中时,在一本杂志上。80年代,那时关于外界、关于台湾的资讯不是很发达,只有一些杂志,如《海外文摘》、《世界之窗》(这些杂志如今不知仍在否?),上面介绍一些最最基本的关于外面世界的消息。
当时,我看到的文章中,这样介绍郎静山——“摄影家,一袭中式布衣,一双布鞋,走遍全世界,也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从此这个人深得我心。
此际又想起郎静山,跟高中同学的一番谈话有关。他从加拿大拿了绿卡回来,聚会时他讲起在美国海关被人当成“有问题”人士而被扣住的往事,“我明明有合法身份,为什么那么对待我?”那时,我想起了小时候看到的郎静山一袭布衣、一把白须被全世界尊敬的故事,也想起了我背着从洛杉矶买的非洲鼓过海关的事,那么大的一个鼓,只能随身背着,在机场本应很麻烦,但在安检、上机时都有洛城机场人员主动伸手帮忙,我想那是音乐的力量,不用言语,都能明白。还有一次,因为狗罐头在芝加哥机场虽然引起小喧哗但机场的女保安还是说了句“Very Nice”——因为对宠物的喜欢也是世界语言。
所以,面对同学的抱怨,我只轻轻说了一句:“你自己有没有表现得不够得体?因为到了美国而先气衰,不自信导致的形容失常?”老同学听我一说,自然不大高兴。
我承认,此200多年来,中国人想赢得世界的尊敬并不容易。这样的大背景也很容易影响人的心理,自己就先会气馁,不自信的眼神闪闪躲躲,不让人以为你有问题才怪。所以,我想起了郎静山,想起了那个一直让我心有所动,心向往之的人物,我才想明白,原来他那“一袭中式布衣,一双布鞋,走遍全世界”的风骨早已影响了我。
想起郎静山,首先给我的印象便是如此,那是风采,是风骨,是风韵。其次,才是他的摄影大师的技巧。当然,对郎静山来说,二者是相辅相承的。心中有丘壑,下笔才能如有神,外在才能有风骨,这是必然。
郎静山的艺术渊源来自父亲,从14岁起即喜爱摄影。此后九十余年来相机就没离过手。郎先生将现代科学摄影技术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六法理论相结合,创出一条“集锦摄影”的新路子。国际上评论郎先生的作品是“最现代的、同时又是最中国化的”。郎先生说,“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郎静山以104岁高龄辞世为止,献身摄影艺术的岁月超过了九十年,这个惊人的数字至今无人能及。
上个世纪20年代,郎静山先后进入上海《申报》和《时报》,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他虽以摄影记者为业,但却以仿画摄影作品见长。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的“六法”,潜心研习,加以发挥,摄制了许多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自成一种超逸、俊秀的风格。这些作品,受到了人们的好评。此后,郎静山专注于多底合成的集锦摄影。1934年,他的第一幅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在英国摄影沙龙入选。从此,郎静山创立的集锦摄影,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
郎静山的早期创作,多是表现佛门的幽静、独坐的赏溪者、悠闲汲水之人,以及山水风光、亭台楼阁。后来,他以鹤、鹿为题材,创作了《翠竹仙禽》、《绿荫双侣》、《松鹤延龄》和《鹿苑长春》等作品。20世纪60年代起,郎静山转而创作带人物的风景,模特儿主要是国画大师张大千。他将道家装束的张大千,作为集锦山水中的主角,创作了《松荫高士》、《松荫静坐》、《飞泉幽涧》等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模仿古代著名画家之作,如《松荫高士》,与南宋马麟的《静听松风图》十分相似。
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题材和主题意趣,多取自古画、古诗词,是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的统一,既具有个人的艺术风格,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看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恍然以为在看国画。然而,技术只是技术,其中的精髓则是郎先生所追求的艺韵境界——尽在不言中——这也是东方智慧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