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的深处——我看科学与佛学
(2008-11-29 05:34:46)
标签:
科学佛教宇宙真理it |
分类: 瀛眼看人 |
10岁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当天文学家,关于太阳、黑洞和宇宙的故事,我至今仍收藏着;
正对着我窗口的那颗星星,是我青春时代最好的朋友,它知道我所有的小秘密;
西藏那片雪域高原,离“天”最近的地方,我曾在那里思考来自宇宙的神奇能量;
北京郊外的浩瀚星空下,我寻找着大熊星座、猎户座……
天的深处,有些什么?
飞上天空,我将是谁?
上面的文字是应邀所写,写写自己的飞天之梦。虽然文字不多,但却是我一直以来“喜欢探索宇宙”的一个总结。上次看神七上天的时候,就想写写的。
小时候对宇宙的好奇心是由那本《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引起的,上面有太阳、黑洞的介绍,别人看了可能没太多感觉,但我看了,如雷轰顶,天空之上还有这么神奇的世界啊!为了加强学习,我把那本书中我感兴趣的介绍都抄在了一个红皮笔记本上,现在还保留着。——那个本子上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宇宙究竟有多大?》
其实,那本书是我们家自己的,可是我为什么还要抄呢?今天回想起来,我以为那是一个“凝神”、“用心”的过程,换句话说,有点类似于“扫地、修行”——生活中,随时随地“做功夫”吧。我这个人从小就是有这个习惯,对于自己真心喜欢的文字,就会一个字一个字地把它再写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似乎用力地让这些文字进入我的心里。我抄过的东西很多,有很多个本子,除了太阳、白矮星,还有宋词、席慕蓉的诗,等等。
少年时的理想总是要改变的,虽然后来我不再想当天文学家了,但对宇宙的好奇一直保留着。不能成为职业的爱好,反而更能持久,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之一。
对宇宙的思考,加上这些年来对基督教、佛、道、印度教等各种宗教的好奇与了解,于是,有了一些更新的体认。
人,是宇宙的产物,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
人本身跟万物一样是场、能量、光及粒子的混沌二分及合一的结果。
宇宙本身是无知无觉的,也无自我意识,因此自然也就谈不上天若有情或天若无情之类的话。由此,老子在其著述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这个意思。宇宙是按照自身的法则同时处于永恒的运动和永恒的静止的。
我们感觉中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不断分析下去或探索下去,物质本身居然根本就没有任何实体一样——不可能存在着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粒子,所以有的科学家提出宇宙是由一种无形的“弦”构成的。
意识也是“空”与“非空”的混沌二分与合一的结果。“空”是“场”,——它是永恒静止的;“非空”是“能量”、“光”和“粒子”——它们是永恒运动的。
我们人全身也都流淌着能量,是由粒子组成的;同时,我们人必然也会发出光芒,你没发现自己有光,不代表不存在。
道理是很简单,但也真的很复杂。
道理是“悟”出来的,而非“想”出来的。“悟”是什么,是“吾心也”!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研究佛学?”我说:“探索宇宙真理”。
我的回答引来对方一阵大笑。笑就笑吧,谁让我就是那么想的呢!——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啊!
是啊,我为什么从“思考宇宙”转到研究佛学上了呢?其实,我是研究了多种关于“探讨终极价值”的宗教之后,才有了当下的思考与研究。——在我看来,科学与佛学是一体的。
我呢,学习佛学的过程,也就是透过今天各种佛学经典,试图了解和学习最初的释迦牟尼的原始教义——从各个角度或以各种方法去启发你认识那个宇宙终极真相。
其实,佛教在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根本不是宗教。大凡宗教为了讲清自己的道理,都假设了一个公理,一个不需要证明的前题:“教主说的就是绝对真理”,不容置疑,其它的教义都是建立在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的,但佛教不是。
我认为,几千年前释迦牟尼只是一个智者,早就已经抛弃了宗教,超越了宗教。智慧超群的人,不需要宗教那个前题来证明自己。他从来都没有说过自己讲的就是真理,就绝对正确,他只是想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宇宙的认知传授给弟子。释迦牟尼在世,没留下任何文字,因为种种感悟直接写出来就太简单了,言不及意。再说,人类的感知能力大多是建立在对以往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超越以往经验太多的东西是很难为人所理解的。
就像跟一个上小学的孩子,不讲物理学的基本知识,直接讲“波粒二象性”,他能听得懂吗?所以释迦牟尼的教育方法就是从繁杂万千的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教育弟子,让弟子自己去感悟。这种教学没有:“我说的就是对的”这种前题假设的,大家都可以提出反驳意见,在辩论中来学习。但是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也有个极大的弊端,那就是给了弟子无限的想象空间、无限的发挥空间,反倒让弟子无所适从了。释迦牟尼在晚年也看出这个问题了,所以,他说:“我什么都没说。”
释迦牟尼去世以后,弟子中间很难出现具有如此智慧的人,所以为了证明自己,就只能把先哲说的话当成绝对真理。2500年来,佛教在一步步地演变当中,直变到今天的末法时期。
所以,释迦牟尼的佛学,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教育——佛陀的教育。进而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今天的西方学者往往把佛教当成哲学来研究。
上个月,和一群朋友吃饭,说起佛教,就不同观点,争论了起来。我是一个坚持自己观点的人,对于辩论对方越来越“妄言”的情况,我说:“我不想多说了,会造口业。”这时,一直不说话的同座陈女士说到:“所以,你看我一直都不说话。”一句话,也点醒了我,我于是禁言。
关于这篇文章,也是最近有人问我“关于信仰”之类的问题,我才写的一点东西,算是一个回答吧。
智慧是不能谈的,嘴巴谈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是智慧?智慧大于语言,大于思想,佛陀最透彻,你要将一切排成“空”,然后智慧才能进来并充满。只有当你处于“没说的”状态时才可能一瞥到它。
语言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其永远达不到月亮。
宇宙的真相就是关于宇宙的假想。 但是,所有的假说,仍需要人们的去探索。
而佛学,就有大量的实证道路供人们去探索。智低慧高的人通过实证可能可以真实体会到非物质世界,智高慧低的人通过思维可以理解宇宙的原理,但如果其不进行实证的话,其终究也是不能真实体会非物质世界。前者叫证道,后者叫悟道。证道之后需要通过思维悟道,而悟道之后则需要通过实证去证道
不想说太多了,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话题。
还有人问我首页上链接的音乐,非常好听,这里也可以回答一下。
那是佛教音乐,是《梵唱心经》、《大悲咒》。
说这些音乐好听的人,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多说一句,“嗡”,这个字,六字大明咒中的第一个字,大家读一读。那是宇宙的元音。
诸相非相,形于文字,实非真相。
补充一句:
不好意思,我把这篇文章的评论关闭了。原因,我文中已说。
文章标题是“我看科学与佛学”——在我看来,科学与佛学是一体的。
我此文所说的意思,如果能明白,就看看;如果不能明白,希望我有更多的智慧,能让所有人明白。
但是,我不想争论。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加载中…